分享

瓦盆社酿 石鼎山茶——范成大在石湖

 苏迷 2020-06-26

《姑苏晚报》
2020-06-15

  叶梓/文杜祥彬/供图

  淳 熙 十 年(1183)秋天,范成大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他自幼体弱多病,这场病让他郁郁寡欢了好长一段时间,以至于五次上表求归,但均未获准。又过了一段时间,因政事与宋孝宗意见不合,他心灰意冷,索性卸了资政殿大学士一职,到临安府洞霄宫挂了一份闲差,也不用上班——当然这是南宋王朝政策许可范围内的事,绝非现在的吃空饷。然后,他就回到了家乡,在石湖畔开始了心慕已久的退隐生活。

  这次回到石湖,直到绍熙四年(1193)去世,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范成大在石湖之畔种梅、养菊、会见朋友,写诗、编纂《吴郡志》,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平静从容又风雅有致的日子。

  一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范成大的代表作。诗前有小序云: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

  既然是“复至”,说明此前也回过石湖。事实上,从绍兴二十六年(1156)赴任徽州司户参军算起,他在仕途生涯中有过多次回乡小住的经历。早在乾道七年(1171),他就在石湖之畔破土动工修筑别墅了。这一年三月,宋孝宗欲用奸臣张说,范成大拒不草制,这让宋孝宗既尴尬又为难。几个月后,张说一事持续发酵,范成大顿觉在朝廷难以立足,遂提出请辞,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担任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一职。赴任之前,他先折返苏州,直到次年十二月七日才从苏州出发,前往桂林。

  石湖别墅,大抵就是在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修筑的。

  应该说,石湖别墅的修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是这一次,他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破土动工。在范成大看来,他告老还乡,更是一介书生,他得把自己的房子弄得像模像样。他选了一块地,地就在越城之南,随地势高下而设堂、馆、轩、亭等,相继建有“北山堂”“玉雪坡”“锦绣坡”“梦鱼轩”“盟鸥亭”等建筑。在成书于1173年的《骖鸾录》里,范成大叙及他于丰城观赏芗林、盘园之后,顺势补记了一笔:始余“得吴中石湖,遂习隐焉。未能经营如意也。”据此可知,他当时对石湖别墅的修筑并不满意,但在他的好朋友周必大看来,则已经是“登临之胜,甲于东南”。

  所有这些,都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早在南宋,石湖别墅就已经是一座名闻江南的私人园林了。

  二

  淳熙十年(1183),回到石湖的范成大算是真正安稳下来。他徜徉于石湖山水间,不问时事,写诗,编纂地方志。诗是《四时田园杂兴》,地方志就是《吴郡志》。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隐居石湖后陆续创作的一组大型组诗,时间跨度大,内容齐全,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辑,每辑12首,共计60首。范成大在诗坛的地位,也正是这组诗来确立的。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不无夸赞地说,这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当然,这组诗的诞生,固然是范成大大半生的积淀,但石湖之功也不可忽视,因为诗里既有石湖的湖光山色,也有石湖一带的风俗民情,它们经由范成大以一个诗人的敏锐捕捉,构成了一幅南宋的田园生活图。范成大在石湖,除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之外,还写了一组《村田乐府》,虽然关注者甚少,但也是一组风格迥异的作品,正如序中所说,以织土风”,这些诗生动呈现了“石湖一带乃至吴地文化的各种风俗,灯市、田蚕等生活习俗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吴郡志》是流传至今的苏州史志上极具权威的一本书。

  作为一介归隐官员,范成大有着为故土立传的伟大梦想,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写作立场。况且,他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博物学家,早在广西任上就编纂过《桂海虞衡志》。他于辗转流离的仕宦生涯中相继写下的《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为他后来写作《吴郡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了他志书撰写的敏锐性。

  范成大编纂《吴郡志》,一定比以往任何一部志书更加用心卖力。毕竟,这是给故乡编志。他汇辑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旧籍,广采史志,补充新事,于绍熙三年(1192)终于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吴郡志》的显著特点有二,一是艺文没有单独列出,而是将其分附各门之下——这种志书的写法得到了首肯,后人纷纷效仿;二是强化了地域特色,将虎丘单立一门,与山并列,开方志门目“升格”之先河。完成编纂《吴郡志》的第二年,范成大就去世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吴郡志》的广泛传播。

  如果从方志学的发展史来看,《吴郡志》得到了方志学者和文献学家的认可,就连编纂过《姑苏志》的王鏊都称赞“范志竣而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赞不绝口:“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不得不承认,《吴郡志》对中国方志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它承上启下,是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扛鼎之作,也是研究苏州地区历史及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而且,倘若从区域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范成大修志看似一己之为,实则影响深远,开启了石湖一带文人世家对吴中胜景人文渊薮的不停追寻。到了明代,世居石湖的卢氏和莫氏两大家族,其子孙为了“不使先贤故实隐而不彰”,纷纷效法范成大编修志书的文化行为,流传至今的就有卢襄的《石湖志略》和莫震的《石湖志》。其中,前者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后者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三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谱录作为依事物类别而系统编撰的书籍,是一个光彩熠熠的独特门类。谱录的写作体系大约至唐代已基本形成,而宋代则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尤其是与园林花卉、市井生活息息相关的谱录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范成大退居石湖后,也自觉投入到谱录写作当中,著有《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各一卷。

  范成大一生爱梅,咏梅、赏梅、记梅之事早就见诸字里行间。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诗集里有近两百首的诗词跟梅花有关。他在《梅谱》里对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杏梅、蜡梅12种梅的名称、形状及其生长规模和观赏价值,做了较为具体的记述。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村梅谱》反映出范成大丰富的植物学知识体系,当然,这也是他在长期种植梅的生产实践中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积累而成的。应该说,《梅谱》对研究我国古代园艺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梅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梅谱》,范成大还著有《范村菊谱》。

  古代菊谱的开山之作是刘蒙的《刘氏菊谱》,在菊谱史上另一本比较重要的著作是晚年寓居苏州、自号“吴门老圃”的史正志的《史氏菊谱》。而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比前者简略,但弥补了《刘氏菊谱》对菊花栽培技术语焉不详的不足,又比后者详尽,恰到好处地对范村的36种菊花“悉数谱之”,还分析了世人爱菊的原因。《范村菊谱》最重要的价值则在于,一是记录了吴下老人的艺菊之法,二是记录了菊花摆出造型以供观赏的风雅之事。

  四

  故园,永远是游子的乐土,或者避难所。

  无论是日常返乡,还是遭遇弹劾,范成大只要来到石湖,就会沉醉于石湖的湖光山色中。而这一次,真正隐居下来,他常常和友人荡舟石湖,尽享逍遥人生。他写过两篇文章,《中秋泛石湖记》和《重九泛石湖记》。尽管两次出游的宾客不尽相同,但文中都真诚地记录了纵舟石湖潇洒旷达的快意人生。不仅如此,他还在石湖边上放下曾经位居高官的身份,下田耕作,和当地农民一起享受劳作的愉悦与快乐,完全一幅农民模样。他的《检校石湖新田》,记录的就是这段经历。但是,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终究还是被南宋王朝的政事牵绊着,盘绕不息。尽管他常常痴迷于朋友间的诗酒酬唱,也沉醉于家乡某一场农事的丰收,但时时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飘零之感,毕竟,一个在南宋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摸爬滚打长达三十余年的官员,即使回到故乡,也是无法彻底剪断与时局的所有关系,树欲静而风不止大概说的就是这种苍凉之感。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他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诏书,命他知福州。

  这一年,他已是一位63岁的老人。他再三请辞,然而终不得允,于是,次年二月,他动身赴任,庆幸的是,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当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度请辞时,却意外得到允许。于是,他原路折返,在石湖边继续归隐生活。

  如果说福州之行有惊无险的话,那么,绍熙三年的范成大终究没有躲过一劫:他加资政殿学士,起知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了。也许,是因为上次途中请辞,这次他实在不好意思再开口了,于是,咬牙坚持,踏上了赴任之路。上任不久,随行的次女就去世了。一个67岁的老人,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面前,身体难以支撑,最后,他不得不奉辞返乡。

  《范成大年谱》载,是年六月,他复回至石湖边。

  五

  绍熙四年(1193)农历九月初五,范成大去世,享年68岁,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文穆,最后归葬石湖以西的天平山仰天坞中。一介内心赤忱的文人,一个在昏庸王朝里政声清廉政绩颇佳,仕宦足迹遍布桂林、成都、南京等地的官员,波澜壮阔的一生终于在石湖边谢幕,留下了视死如归的使金故事以及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临终遗言是让长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给自编诗集《石湖诗集》写序。一个病中的人,一个垂垂老矣不久于人世的人,临终之际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文章与序言,这是多么热爱自己的文章啊。

  石湖一带的子民,一直没有忘记他。明代的卢雍、卢襄兄弟,一直视范成大为自己的乡贤楷模,他们相互勉励:“他日有余力,当作书院以祀公。”明正德十三年(1518),卢雍为监察御史,决定了却当年心愿,与父卢纲、弟卢襄商议,共同建造书院,祭祀范成大。卢襄在《石湖志略》里谈到,妙音庵之左,茶磨山之“右,通衢下临石湖,与盟鸥亭相直,地凡数亩。故为里民张姓所有,榛莽丛荟。家君以数十金购得之,芟薙垦辟,平旷幽迥,而古木修篁,出于冈陇间矣。”购地之后,作书院一区。郡守永康徐公讃以昆山旧额来揭之。经始于己卯,落成于辛巳。差不多在正德十四年(1519)至正德十六年(1521)三年间,范成大祠堂建成。

  后来,祠堂几经修复,最终却彻底毁于太平天国期间。现在,世人所能见到的范公祠,系1984年3月重修并于三年后正式对外开放。正门上有砖额“石湖书院”四字,系当代大书家启功笔迹。背后有砖雕门楼,额“越城旧隐”。进门即前院,南侧围墙开有洞门,门外遍植梅花。围墙东北侧呈弧形,嵌有“宠光奕世”石刻。正厅三间,悬匾“范文穆公祠”,中有立屏一块,正面介绍祠堂,背面介绍范成大生平。最后一进悬匾“寿栎堂”,抱柱联曰:“万里记吴船,蜀水巴山经过处;千秋崇庙祀,行春串月感怀时。”联,系邓云乡所撰,字,系顾廷龙所书。正中一石台,范成大的铜质塑像端居于上,他手执书卷,目光清澈。

  儒雅风流的他,望着石湖,会想些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