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对者的价值是什么?

 海纳山藏 2020-06-26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作者:姜  鹏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的浑邪王投降汉朝。

为了迎接这四万投降来的匈奴人,汉朝兴师动众,下令调动两万辆车开往边境将其接回。两万辆车,每辆车上站两个人,刚好站满四万人。

但问题是,只有车还不够,还需要有马匹,而汉朝政府一下子调动不出这么多马,就只好向老百姓买。《资治通鉴》中写道, “县官无钱,从民贳 *[shì] 马”,这里的“县官”并不是指县一级的官员,而是指最高层的中央政府。(西汉时常用县官代称政府或用作皇帝的别称,《史记》《汉书》中皆有使用;唐宋时期偶有使用。编者注)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央政府想把百姓的马买回来,却没有钱,于是只好向老百姓赊贷,计划先把马牵走,等政府有钱了再还给百姓。

结果很多老百姓不愿意配合,把马藏了起来,汉武帝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马匹买不回来,这是官员督办不力的后果,于是“欲斩长安令”(长安令是负责长安一带民政的基层官员)。

成功后也莫忘初心

就在事态看似难以收拾之时,好直谏廷诤的汲黯(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人)对汉武帝说,“你别杀长安令了,干脆把我给杀了吧,把我杀了,说不定老百姓就肯出马了”,这当然是一句气话,但也吸引了汉武帝来听他说后面的话,于是汲黯顺势表达了他的观点,“匈奴畔其主而降,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

首先,汲黯认为,这些匈奴人背叛他们的主人而投降汉朝,这样的做法是不值得鼓励的。虽然从汉朝的角度来看,匈奴人来降是一件好事,但从本质上看,“投降” 这件事并不值得宣扬。

紧接着,汲黯又说,“匈奴人投降过来,我们明明能够以县为单位,层层把他们传送到中央。现在却要从长安派出整整两万辆车,亲自把他们接回,何必弄出这么大的阵势呢?你这么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显示一下你汉武帝的成就吗?你这么做也就算了,还必须要老百姓献马,这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解决方案”。

最后汲黯所说的“甘心夷狄之人乎”,这句话讲得很重,本来汉朝打了胜仗,迫使匈奴人投降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在为了烘托胜利的果实,却把老百姓推入到一种困境当中,要他们贡献自己的财产,如果他们不贡献的话,还要受到惩罚——那么最初为了保家卫国而抵抗匈奴的原始动机,现在到哪里去了?

听完汲黯的这番言论之后,史书上记录了汉武帝当时的状态——“上默然”,完全说不出话。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汉武帝十分不高兴,因为他本来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不世的功勋,想要炫耀一下,结果却被汲黯批评为劳民伤财,忘记初心,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来装点个人的门面;但另一方面,汉武帝心里知道,汲黯的话确实有道理,他没办法反驳,所以只好采取沉默的态度。

到底谁才是要保护的对象?

等到浑邪王和其他的匈奴人来到长安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也与汲黯相关。

由于汉朝的手工业比匈奴发达,物品更加丰富,投降的匈奴人时不时会在长安的市场上购买一些常见事物,这却让长安的一些小商贩们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汉朝的一条法律——不可以将汉朝物品卖给外国人。

后来,经过汉朝官吏排查,因为卖给匈奴人物件而将被处死的商贩居然有500余人,大家就很奇怪,市场里的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什么小商贩卖给匈奴人物件,就要处以死刑?到底触犯了什么法律?

《资治通鉴》中,汲黯的发言回答了这个问题。汲黯在替这500多个小商贩辩护时说道,“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如边关乎?”原来,汉朝有一项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国家的手工业等技术,老百姓们不可以把汉朝的器物,尤其是兵器类拿出边关,卖给游牧民族。办事的官吏就认为,这条法律的本质在于 “不可以把物品卖给外国人”,长安的这些小商贩虽然没有跑出边关,把商品卖给匈奴人,但现在是匈奴人来到长安了,小商贩把汉朝的物品卖给了他们,本质上还是触犯了法律,所以这500多个商贩一并被抓住,并被处以死刑。

大家或许会觉得这件事不可思议,汉朝官员怎么这么做?一抓就是500人,还要将他们斩首。难道这些官员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这里其实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个突出现象——酷吏。汉武帝时期曾出现一批官员,利用对于法律条文歪曲、苛刻的复杂化解释,想方设法地给百姓或其他的官员制造麻烦。有一个成语叫做深文周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做了某一件事情,自己觉得好像没什么,但通过酷吏们步步推理,慢慢就把这个人从无罪变成轻罪,轻罪变成重罪,重罪变成死刑。

话说回来,长安的这些小商贩们怎么会知道“在长安卖给匈奴人物品”是触犯法律的呢?所以汲黯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他认为这500多个小商贩实在太无辜了,于是就对汉武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首先,汲黯说,“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 ,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 ,因予之 , 以谢天下之苦 , 塞百姓之心。”意思就是说,为了攻打匈奴,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战士、耗费的钱财,全都来自我们的百姓,现在好不容易把匈奴打败了,他们有人投降过来,我本来以为你会把他们都当做奴婢,送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家中,以感谢百姓们的付出。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汲黯的观念当然是不对的,我们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把战俘当作奴婢”这种做法违背了现代人的价值理念,但我们也不必用21世纪的理念去要求一个公元前2世纪的人。汲黯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汉朝老百姓的核心利益。

随后,汲黯又说,你没有把匈奴人当成奴婢也就算了,现在又“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 , 譬若奉骄子”,意思是把这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捧得高高的,奉若神明,好像自己的骄子一样。让汉朝百姓贡献马匹,把匈奴投降的人接过来,而且还掠夺汉朝百姓的财富,给予他们这么多赏赐。到底谁才是你当初要保护的对象?

说完了前面这些话,汲黯就谈到了将被处死的长安商贩的问题。他说,“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赢以谢天下”,意思是匈奴人投降过来,汉朝政府自然不能用他们的财富补偿在历年抗匈战争中付出极大代价的汉朝百姓。但何必“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微文”,就是通过法律之间复杂的解释来定别人的罪。

汲黯认为,整个判罚只是针对汉朝的作为卖家的百姓,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却无一受罚,这就是“庇其叶而伤其枝”,即为了照顾末端群体的利益而伤害到汉朝的根本,伤害到自己的百姓。

连续被汲黯批评了两次,汉武帝非常不开心,于是他决定利用皇帝的权威,强硬地把汲黯的意见压制住,最终处死了这500多个商贩。

反对者敲响的警钟

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老子》中有一句话,“兵者 , 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从保家卫国的角度讲,汉朝在国力强盛的时候抗击匈奴当然是对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仍然要强调汲黯这个人存在的意义。

随着汉朝政府在战争中连连取胜,汉武帝作为一个帝王,他的个人雄心和欲望也不停地受到刺激,逐步膨胀。以汲黯的批评为引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汉武帝为何让自己的百姓付出极大的代价去迎接匈奴人投降?他为什么不替汉朝百姓的利益考虑考虑?

我们可以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汉武帝已经把攻打匈奴这件事,从保家卫国的需求变成了满足帝王征服欲的需求,他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攻打匈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护汉朝百姓,可现在打赢了匈奴,百姓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

汲黯作为一个反对者,他不像霍去病和卫青一样在战场上能够有非常好的表现,但是他的存在仍然有极其关键的意义——不停地提出反对声音,给帝王敲响警钟。

的确,汲黯最终还是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事情的走向,但他至少警醒了汉武帝,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去看待历史问题。身在高位而不忘初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才需要反对的声音,需要反对者,来不断地敲打、提醒,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才做现在的这些事情。

所以,身为领导者,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重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在正面战场立功的人,同样,也要尊重像汲黯这样不顾自己的安危利益,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并且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

(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资治通鉴》 研究。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0年5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