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打一个2900公里深的洞,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skysun000001 2020-06-27

地球构造从外而内,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约 2900 公里处的地幔-地核交界最让人感兴趣。这里不仅关乎构造板块的消亡,更是火山的发源地;但地深莫测,受限于研究手段,我们一直难见其真容。

最近,《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的“地球物理雷达”上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信号,位置正是在核幔边界处。

地球结构,由内而外包括地核内核、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 UCSD

地震波是用于研究的重要数据。地震波能够深入地球内部几千公里,遇到岩石密度、温度和成分有变化时,其速度和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或者发生散射。如果能够对地震波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我们就能够听懂更多的“地球语言”。

在这项新研究中,地球物理学家们采用新的算法,对环太平洋盆地 1990~2018 年间、6.5 级以上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首次发现,地幔边界广泛分布着不均一的地质体,其密度和温度都极高,规模远大于此前估算的结果。如果这些滚烫的岩流沿着火山柱上涌,即可形成火山岛。之前的研究数据量小且地域相对集中,无法提供大量高精度的地球深部信息,导致这一关键现象一直未被发现。

地幔边界分布着不均一的地质体 | 参考资料

另外,本次研究在夏威夷群岛的下方,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极低速带。夏威夷群岛的链状分布是由火山热点造就的,极低速带则可为火山柱提供岩浆等物质来源。而在位于加勒比海的马贵斯岛下,也首次发现了极低速带。

新方法的成功运用,无疑为探求地球内部的神秘广阔图景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类似的方法或许能为火山起源、下地幔物质成分探索、下地幔部分熔融等提供数据支持,并进一步揭示板块构造运动和地球演化秘密。

最近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科学研究?AI 开设了一个新栏目,每期推送一篇短小的论文解读。来吧,我们一起在科学的路上走远一步。

参考文献

D. Kim et al. Sequencing Seismograms: A Panoptic View of Scattering i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Region. Science 368, 1223-1228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a8972

作者:绿洲

编辑:麦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