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没有“放下屠刀”,你却要我“立地成佛”,忍吗?

 肃竹时空 2020-06-27

人这一生会有很多忍辱负重的时候,但是别人没有“放下屠刀”,你却要我“立地成佛”,忍吗?有些事情不能忍,做错了,就必须付出代价,自己受了损失也必须要回来,不然这个世界的公平就无从谈起。






别人没有“放下屠刀”,你却要我“立地成佛”

在《古尊宿语录》中有一段对话,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拾”的这段对话也被很多人推崇,很多人认为,“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化解,是一种慈悲。但是很尴尬的是,每次看到有人说到“忍”字,我就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拨混社会的小青年在胳膊上刺的“忍”字,后来这些字都是他们想擦也擦不掉的人生污迹,或者想起忍者神龟。






有人说:“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瞋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所以,忍是成功立业必要的修养。”甚至有人说:“一个不能欢喜忍受他人的辱骂、毁谤、欺凌如饮甘露者,就不能名为有力大人。”

但是,《论语·八佾》中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于是就有了人们常说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很显然,关于是不是要忍耐,在先圣、大师这里都扯不清,更别说普通百姓了。我们经常听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我们见到的现实,往往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却还要在别人没有“放下屠刀”的时候,要求我们“立地成佛”。这样的时候,你要是听人给你说“慈悲之前无敌人,忍让之人没有对手”,你可能会说:“臣妾做不到哇!”





有些事情不能忍,做错了,就必须付出代价

在我们被劝“忍一忍”的时候,都是我们在受到别人压迫、欺负,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忍了,就是让相对于我们而言的“恶人”伎俩得逞了。然后别人说“等过几年你再看”,过几年的结果大多是,别人没有遭到什么报应,而是我们想开了,不在乎了,也就是我们的亏白吃了。说好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你可能会怀疑当初劝你忍一忍的那个人是不是人家的同伙。

人这一生会有很多忍辱负重的时候,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终于“三千越甲吞吴”,但是勾践的忍辱负重不是自己放弃了,而是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去报一箭之仇。类似于勾践这样忍辱负重,最后成就大业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之多,有很多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比如鬼谷子门下的孙膑,被同门庞涓陷害,处以膑刑和黥刑,孙膑装疯卖傻,受尽侮辱逃过一死。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击杀庞涓,帮助齐国奠定了霸业。比如韩信、努尔哈赤、朱元璋、刘备等等,都是在经历了忍辱负重的阶段,最后成就伟业,成功复仇的。

但是,这些忍辱负重的前提和目的都是很明显的,就是要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能够得到的最大利益,让那些伤害自己的人遭到报应。很显然,这与我们经常接受的“忍”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多数让我们忍的,是让我们不去计较别人的错误,而是把别人的恶行交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这样的话自我安慰。





所以说,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忍的,别人做了错,就必须付出代价,自己受了损失也必须要回来。不然这个世界的公平就无从谈起,而真的要让人忍辱负重的时候,结果必然是给对方的致命一击。

静心简语2020.6.26于汉中(原创作品,严禁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