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最美的元宵词

 邈思遐想 2020-06-27
陈彼得演唱《青玉案·元夕》

任志宏朗诵《青玉案·元夕》

李修平朗诵《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演唱:陈彼得  于文华 哈辉

朗诵:任志宏 李修平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前面讲了李清照,讲了她很多唯美的诗词。既然讲了李易安,怎能不讲辛幼安呢,辛弃疾和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易安与辛幼安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花草蒙拾》)”济南二安指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和辛弃疾(字幼安)。为宋代词坛“婉约派”与“豪放派”代表人物。同为济南(李清照章丘人,辛弃疾历城人)人。)。就解读诗词的唯美之旅而言,我想,如果不讲“济南二安”,恐怕永远难以心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读一下辛弃疾的那首名作——《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青玉案”的这个词牌名,事实上我前些年个人还一直坚持这个词牌应该读作青玉案(qīng yù wǎn)。后来反复的思考,尤其是在今年年初的诗词大会上,我还特别解释了一段,我个人现在的研究认为还是应该读回青玉案(qīng yù àn),因为解释的太专业、太复杂,这一段可惜被剪掉了,没有播出。说到这个词牌,没有异议的、所有人公认的是来自张衡的《四愁诗》,其中说:“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问题就在于张衡的这《四愁诗》里,他到底应该说“何以报之青玉案(qīng yù àn)”,还是 “何以报之青玉案(qīng yù wǎn)”呢?
此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南歌子》里这个地方肯定是“何以报之青玉案(qīng yù wǎn)”,“美人赠我锦绣缎”嘛,我要报之以、回赠她一个,不可能赠送一个“案(àn)几”给她。“青玉”这里是独山玉(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或“独玉”。),应该是石器。那么像南宋巩丰(巩丰(1148~1217),字仲至,号栗斋。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以太学生参加对策,中进士。“石耸泉飞急,渊深流自长。声滴滴,影苍苍,一泓清影泻沧浪。涧草侵人碧,山花绕路香。水帘佳景皆诗句,酒兴无如逸兴狂。”——巩丰),他就引吕少卫《语林》里说,说这个“案”字乃古“碗”字,就是通古写的这个“碗”字,所以这个地方我回报给美人的一定是青玉做成的碗。(南宋巩丰的《巩氏后耳目志》:“孟光举桉齐眉,俗直谓几桉耳。吕少卫《语林》:桉乃古盔盌字,谓举盌与眉齐耳。张平子《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桉’,谓青玉椀耳。若此类者,皆不可以习熟忽而不考,识者所哂。”)吕少卫的《语林》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巩丰这么一引用之后啊,后来很多人都以吕少卫的观点为依据,就把它读成“何以报之青玉案(wǎn)”。但是到了明代,像大才子杨慎杨升庵,还有明“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就都考证过,认为巩丰所引的吕少卫的这个解读是有误的。
后来我也专门向有些文物学家,包括到一些博物馆亲自去看,才反复推敲,觉得吕少卫的说法确实是有误。这个“何以报之青玉案”的“案”肯定不是指案几了,更不是小桌子,但是不是案几是不是就一定是碗呢?我们从古人所用的石器,仔细地进行分类就可以看出来了。你比如说,喝酒要用杯,然后比杯子大一点是碟,碟是装零食用的,然后比杯子深一些的叫做盏,“三杯两盏淡酒”,但是盏其实是用来喝茶用的。那么,比盏更大更深一些的就是碗,碗主要是用来装饭用的,比碗更阔更浅一些的是盘,盘子是装肉或者装菜用的。
那么这个盘子里头它就分两种:一种是无足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大多数的盘子就是个平顶的,但古人有一种盘子是有腿的,就像那个古代的豆器一样,它就是有腿儿的,有时候有三个腿儿,虽然很短那个腿,但是是有腿的。这样一来有足的就是案,无足的就是盘。所以,“何以报之青玉案”其实不是说的青玉做的碗,而是青玉做的有足的那种盘子,它也是一种石器。当然,比盘更大的就是盆了,所以“案”其实是石器盘子里面独特的一种。因为这个盘子可以做得很大,然后有玉做的,当然也可以有木质的,那么放大了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几案。
所以后来古人对桌子的分类也分为几种,桌子肯定是有腿的,那么腿短而窄的就叫做“几”,所以我们经常说茶几、条几,那么腿短而宽的就叫做“案”,这就是由有腿的盘子发展来的,腿长而面阔的就是桌子啦。所以有此一大篇小学上的考证,我个人认为像这个词牌还是要读作“青玉案(qīng yù àn)”,它不是青玉做成的碗,而是青玉做成的有足的盘子。好吧,就此打住,音韵训诂太多,有时候真的会破坏诗词的意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上来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其实那一句的意境就是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发挥而来。宋代我们知道,烟花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啊”、像指南针呢,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是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力图用于生活,所以华夏文明其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个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所以元宵之夜,一处处的这个烟花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就像怎么样?“更吹落,星如雨”,我们喜欢看烟火都知道,绽放之后,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而人被这种闪亮的星雨所笼罩,一下子就会情绪无比亢奋,被笼罩在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里。
“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车,宝马和现在的宝马当然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有人说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欢笑,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乏拜金的喧嚣,这里的“宝马”和“雕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携带家眷出行,出门观灯嘛。所以,因为有家眷出行、女眷出行,“宝马雕车香满路”,满满的脂粉气真如“紫陌红尘拂面来”呀!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要训诂的三个词,一是“凤箫”,一般解读为就是吹奏笛箫,其实细细甄别还是有用意上的区别的。我个人非常喜欢民族器乐,主攻就是洞箫,那么箫里面其实分为洞箫、琴箫,还有就是排箫,那么这里的凤箫呢,其实应该指的是排箫。洞箫和琴箫,洞箫适合独奏,排箫适合和古琴一起演奏,洞箫和琴箫的音量都不是很大,其声就像苏东坡说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它适合在幽静的环境下吹。排箫呢,音量很大,音域也比较广,吹起来非常响,所以用凤箫演奏,这里说“凤箫声动”,当然也可以泛指了,应该指的就是当时的那个场面非常的热闹。
“玉壶光转”,“玉壶”古人争议很大,一说是指月亮,另外一说就是指花灯。我个人认为,要指月亮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后面的“一夜鱼龙舞”的“鱼龙”就是指的这个像鱼、像龙一样的灯笼。如果“玉壶”也还是指花灯、指灯笼,那么就是在灯笼的光辉下,灯笼在舞动。相比之下,就不如说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甚至人们因为沉浸在节日里头通宵达旦、载歌载舞,非常的欢情,这种情绪甚至都影响了月亮,所以说“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就是说在元夕赏花灯的这个节气氛围里头,所有你能看到的因素,不论是演奏、音乐、月光、花灯、宝马、雕车,甚至闻到的脂粉气都在一种狂欢的境界。
所以辛弃疾是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方面的感觉,而且元宵灯会的盛景。这正是他技法上的高妙之处,当你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用上去的时候,在这种极其喧嚣热闹的背景衬托下,最后的第六感让你“蓦然回首”。那种寻找,那种直觉下的第六感的寻找才特别能触动你的灵魂。所以下片开始,作者在上片营造的元夕氛围下直奔主题。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是写的元宵观灯的女子们,你看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带着漂亮的首饰。“蛾儿”和“雪柳”、和“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们在盛大节日时、出行时头上戴的各种装饰品。这说明辛弃疾眼中所见,满街的女子都是盛装出行,她们欢天喜地的从诗人身边走过,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荡,可是诗人这种极尽渲染之能事,却是为了反衬他的心中不为所动。
“众里寻他千百度”啊,他在人群中、在人流中、在无数的美丽女子中找啊找啊。我突然想起一首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当然那儿歌里讲的是偶遇,而诗人在这里却是有目的的寻找,他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人,所以才说“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么他找到了吗?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是零落稀疏的样子,“灯火阑珊”因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已经变成了一个成语了,浓缩的精华。那么对于这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灯火阑珊就是指当时、就是灯火渐渐散尽。你看天空中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的时候就已经熄灭散尽了,所以头上虽然有流光溢彩,而那姑娘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所以相比较于当时喧嚣热闹光亮的背景,那姑娘站立的地方是人烟稀少、比较冷清昏暗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里的“灯火阑珊”已是良夜将逝,已是火树银花的灯会已到尾声,说明作者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寻找,此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也。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俱无不可,都可以,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说法。你看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灯火阑珊夜,就是说入夜之后家家举灯,到就寝的时候就会关灯,那么“灯火阑珊夜”指的不是说家家开灯,而是逐渐灯都灭了,说明夜深了,深夜无人时分才叫“灯火阑珊夜”。自从灯亮、万家灯火,再到灯一个个熄灭,这种过程就让人有一种时间上的无限感慨,当然因为有“蓦然回首”在,第一种说法说即使看到烟花将灭处意为“灯火阑珊”也无不可。不管怎么样,最精彩的就是这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解读,当然他非常符合爱情中的男女那种寻寻觅觅,那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感觉。但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比拟人生,包括治学,包括人生的三大境界,说最后一层境界就是辛弃疾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这就不只是爱情的境界,这也是人生的境界,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辛弃疾写的其实并不只是一首情诗,他用一首情诗情词来表达人生的追求。所以,词中“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固然可以是一个青春妙龄少女,但也可以是诗人伟大灵魂的自喻。
辛弃疾自幼生长于金兵肆虐的沦陷区,可他却有一颗不屈的爱国之心,自幼就有坚定的报国之志。年轻时加入义军,擎起抗战大旗,然后渡江南归,寻宗认祖,然后突入金兵大营,手刃叛贼。当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此欲“料却君王天下事”,要“赢得生前身后名”。只是没想到的是,南渡之后,一腔报国之志却无从谈起,他的抗战名作《美芹十论》、《九议》不过是当权者案上的一堆废纸,甚至他为了准备收复失地苦练“飞虎军”,也被人弹劾为聚敛、滋事。可是即使这样,即使种种阻挠,种种非议,种种现实的悲哀,辛弃疾也从未放弃过他心中报国的理想和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甚至到他临终,在病榻之上,他还大喊“杀贼,杀贼!”。
虽然现实是悲哀的,尘世是荒凉的,政治是无奈的,可是在现实的喧嚣与无奈里,那个坚定的精神自我反倒凸显了出来,这不就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个我嘛。其实爱情和理想、和信仰是一样的,其实我经常认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要找到你真爱的那个她,就像要找到你追求的那个我,必须在红尘里“路漫漫其上下而求索”,必须在视觉、听觉、幻觉一切喧嚣的诱惑中,坚定你的追求,坚定你之所爱,那么总有那么一刻,当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当你“蓦然回首”,你要寻找的那个人、那个我就在“灯火阑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