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昵称32901809 2020-06-27

《二十四孝》又叫《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里面有各个朝代的关于孝子、孝女的故事,为后世树立榜样。其中也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有东吴、曹魏的官员甚至重臣;有坚持不仕的隐士;甚至还有充满神奇色彩的道士。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这些人物对三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身上仍然有较高的魅力和值得一提的故事,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些这些进入《二十四孝》的三国人物。

怀橘遗亲:抑郁不得志的汉臣陆绩

《怀橘遗亲》的故事可能大家有所了解,不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的程度可能要少一些。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陆绩,他的父亲叫做陆康,是东汉末年的庐江太守,陆绩还有一个亲戚大家更加耳熟,就是后来的东吴丞相陆逊,是陆绩的子侄辈,不过年龄要比陆绩大一些。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陆绩出身是比较显赫的,是位列'吴郡四姓'之一的地方望族。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袁术最早占据南阳郡,南阳是东汉时期第一大郡,但是位置不太好,处于刘表与曹操两个势力之间。袁术北上进攻曹操失利,转移到了淮南地区。袁术的新根据地是九江郡,与庐江郡相邻。'怀橘遗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陆绩跟随陆康去见袁术,陆绩偷偷藏了三颗橘子,临走的时候掉在地上败露。袁术嘲讽陆绩,陆绩回答说想回去带给母亲吃,因为这件事而得名。这个时候的陆绩才六岁。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后来袁术与陆康发生战争,消灭陆康吞并庐江郡;陆康在失败之前将陆逊、陆绩等人送到吴县避难;孙策以袁术部将的身份进入江东,又脱离袁术,开创江东基业。陆绩也加入了江东集团(进攻庐江郡的执行者是孙策)。孙策被刺杀,孙权成为江东集团二代目,陆绩因为性情耿直被任命为郁林太守,在偏远的交州。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陆绩不好军事,喜欢文化事业,研究《诗》、《尚书》、《礼》、《易经》等经典,制作天象图——《浑天图》。另外陆绩对占卜一道似乎有所研究,不仅预测到自己的死期,还预测到'车同轨,书同文'的三家归晋。值得一提的是,陆绩在临死前是以'汉志士'自称的。

哭竹生笋:东吴重臣孟宗

《哭竹生笋》也是东吴发生的故事,主角叫做孟宗,后来叫做孟仁,是因为东吴后主孙皓的表字元宗而改名。孟宗的母亲爱吃竹笋,但是冬天没有竹笋,孟宗进入竹林哀叹,竹笋就长了出来,带有一些神异色彩的故事,出自《楚国先贤传》。

其实孟宗并不仅仅有'哭竹生笋'一件能够体现孝心的故事,或者换一种话来说,小编认为入选《二十四孝》应该是另外一件事:冒死奔丧。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越是乱世越是需要努力维持秩序。无论曹魏、蜀汉、东吴,都对官员弃官奔丧这件事有所遏制,但是屡禁不止。孙权特意因为这个问题开过会,会议结果就是以杀畏之,严禁弃官奔丧。结果不久之后,孟宗的母亲去世,孟宗当时为吴令,无视法律弃官奔丧,然后在武昌听候发落。因为陆逊的求情,才免除一死。后来孟宗做到东吴司空,位列三公,卒于官。

恣蚊饱血:充满神异色彩的道士

在这些人物当中,吴猛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的事迹记载于《搜神记》,无疑带有非常浓重的神异色彩。首先还是来说说吴猛的孝顺的故事——'恣蚊饱血'。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吴猛自幼非常孝顺。吴猛的家里很贫困,没有经济条件来准备帷帐。没到夏天夜里的时候,蚊虫特别多。吴猛让蚊子落在自己身上,放纵它们吸血直到吸饱,目的是为了不让蚊子去吸自己的至亲。当然这个小编还是不提倡的,毕竟蚊子身上可能会携带很多病菌,有染病的风险。吾血而有涯,而蚊也无涯,以有涯喂无涯,殆已!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接下来是《搜神记》的内容,吴猛在东吴做过县令,遇到一个叫做丁义的人,传授给他方术;又得到所谓的'秘法神符',成为有名的道士。《搜神记》中记载了几件事,比如遇到大风把符纸扔到房顶,有个青色乌鸦叼走,风就停止了,别人一问才知道是另一个道士在湖上遇到风浪求救;比如一个叫于庆的人去世三天,吴猛说他阳寿未尽,躺倒于庆尸体旁,过了几天于庆就复活;再比如分开江水渡江,等过去之后江水再合流。这些故事其实参考一下就行了。

卧冰求鲤:饱受争议的'忠臣'

接下来这个人物叫做王祥,他的故事可能知名度比较高一些,就是'卧冰求鲤'。王祥早年丧母,后母朱氏对王祥不好,经常在王祥的父亲王融面前说王祥坏话,导致王融也不怎么待见王祥。有一次朱氏想吃生鱼片,当时水都冻住了,王祥脱衣服打算破冰抓鱼,结果冰自己破了,有两条鲤鱼自己蹦上来。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朱氏又要吃黄雀,于是就有几十只黄雀自己飞进来。这些内容是正史《晋书》当中记载的,大概源于孙盛《杂语》,所以《晋书》被人诟病也是有原因的。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王祥在东汉末年避难庐江,隐居了三十多年,在曹丕时期被徐州刺史吕虔辟请为别驾从事,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曹髦时期,王祥成为太常;曹髦时期的时候,司马昭对曹魏的控制已经很严重,曹髦不甘心作傀儡,发兵进攻司马昭被反杀,王祥表现得非常悲伤和自责;曹奂时期王祥成为太尉,加官侍中。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成为晋王。这个时候司马氏对曹魏的篡代已经不可阻挡。而王祥还是以魏臣自居,不肯对司马炎下拜。司马炎开创西晋后,也没有苛责王祥,反而倍加尊崇。王祥不肯向司马炎下拜成为他忠诚、正直的体现,然而王船山先生却不这么认为,认为王祥是首鼠两端,装模作样,给自己留下余地。当然这个是主观性的东西,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闻雷泣墓:因父亲被司马昭所杀而终生不仕的隐士

最后的人物叫做王裒,王裒是一个隐士,对三国时期或者西晋的政治、军事没有什么影响。王裒的父亲叫做王仪,做过司马昭的司马。三国时期有一次著名的战役'东关之战',司马昭等人率军与诸葛恪争夺东兴堤,此战中老将丁奉'雪中奋短兵',把曹魏军队杀得大败,可以说是吴、蜀两国北伐鲜有的大胜(蜀汉与之相匹的是姜维的'洮西之战')。

事后大家开始分锅,王仪口直心快,说责任应该在于主将,于是王仪就很不幸地被司马昭杀掉了。因为这个关系,王裒终生不仕,也不承认西晋的统治,当然只能是'独善其身'而已。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王裒在历史上的风评还是不错的,家中贫困但不愿意受嗟来之食;形象风流倜傥还有文化,在家中开学授业。而且王裒还非常孝顺。王裒在母亲的墓前搭了一个小屋,每天到墓中跪拜号哭。王裒的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每当有雷电天气的时候,王裒都会到墓前陪伴母亲。后来西晋都城洛阳陷落,北方发生大乱,大家都到南方避难,王裒因为留恋家坟,拖慢了南渡的进程,最后死于乱兵之中。

结合历史背景,来说一说《二十四孝》中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人物

以上就是《二十四孝》中关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他们的身份不同,有重臣有隐士还有道士;他们的事迹也不同,都十分孝顺。孝顺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人们需要树立的品行,但是有些榜样是可以学习的,比如'怀橘遗亲'、'闻雷泣墓',有些伤害身体的行为比如'卧冰求鲤',小编认为还是有商榷的余地。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二十四孝》、《读通鉴论》、《搜神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