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卷密封的由来?古代考试如何防作弊?

 昵称QvKmxOqV 2020-06-27

高考倒计时10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古代高考的小故事。原来,试卷密封并非高考专属,古人早就用糊名来防作弊。

除作弊,考前求好运,也是古今考生共同的话题……

想知道更多?一起来走进本期53高考《智慧课堂》

✍️ 认真读书·叨叨编


NO.1

试卷密封的由来

试卷密封即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密封起来,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是谁的情况下评卷,以防作弊。试卷密封源于我国唐代。

《隋唐嘉话》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制度。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称封弥,元朝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此法。

NO.2

“倒楣”原来非“倒霉”

 “倒楣”的“楣”原是指旗杆,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写作“倒霉”,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缘故。“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

明朝科场竞争非常激烈。在临考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为考生打气,这旗杆为“楣”。

揭榜时,谁家学子榜上有名,旗杆可照竖不误,如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NO.3

票拟与批红

明代自英宗后,来自全国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表面,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司礼监秉承皇帝指示,以朱笔批复,称批红。

清初凡奏章皆由内阁草拟谕旨,称票拟,再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纸签上,称票签,再以票签附奏章内呈送皇帝批示,得旨后,批本处满族翰林中书批录满字,再交内阁汉族学士批录汉字。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NO.4

钱为何成为孔方兄?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到清末改行机制铜币,圆形方孔铜钱在我国使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方孔圆钱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圜钱。在铸造时为了方便细加工,常将铜钱穿在一根棒上,为了在加工铜钱时铜钱不乱转,所以将铜钱当中开成方孔。

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和“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后来人们就称钱为“孔方兄”,有时候寓指拜金主义。

NO.5

钱庄起源于兑换

中国的兑换业务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朝中叶开始建成钱庄、银号,明末,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放款。

钱庄广泛开展多种信用业务,并成立钱业公会,对中国金融业具有重要影响。

NO.6

“六亲”分别指谁?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据《左传》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图为刘氏宗祠)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