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会计准则就是个四不像

 吾道有涯 2020-06-27
会计老兵    从事会计工作25年,出版《会计结账实务大全》

中国会计准则就是个四不像:

其一、实务来不及学。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趋同后,基本上会计实务界的专业人员四年需要全面的重学会计准则的理论,年年都有大的补丁需要学习,并且基本上都通过翻译来的原文的成文法式的原文进行学习,没有案例或者具体落地的案例都是比较滞后于新的会计准则规定的落地时间的。产生了实务来不及学习会计准则的现实情况,比如新收入准则很多上市公司实施后基本没有对损益产生影响,就基本就是应付工作式的进行了会计新旧准则科目的对照,基本没有对收入进行细分到履约义务进行五步法的新旧收入准则的调整。试想实务中学都没有学会准则,如何去后续的实践和落地呢?另一方面实际上我国的会计准则的趋同产生了对准则产生逻辑的反向弯道超车式的运用,理论上会计准则的出现需要先有经济实践或者会计实务处理,后有学术研究,再上升为会计准则。因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让我国这个只有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的经济要马上运用人家有几百年经济的欧洲国家的复杂的会计准则,基本上就如同让打铁匠用绣花针来打出钢一样。会产生巨额的实践成本和与经济的脱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现在是经济没发展会计已经是龙头了。

再看一下印底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强调比较务实的一致性,就是说会计语言说商业故事时的可比性。反观中国资本市场近年的出现的各种资本故事后,都要会计出来背锅,实际上从会计准则层面就已经为此各种资本故事开了方便之门了,多变的准则之下,会计语言实际上一定是会变的,但一变就没有可比性了,产生了巨大的会计准则背锅空间,让资本高手们运用了。

其二、学术还没研究透。中国的会计准则因为是先有准则后有实践,学术一般都在实践之后,基本上新会计准则的第一轮学术研究源于对国外准则和案例的翻译,再等会计实务中产生了案例后,才开始中国经济运用准则的研究,最后才会产生中国会计准则学术研究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反作用力。所以,中国会计准则就是在学术还没有开始研究之前就落地了。这是中国会计准则的中国速度!当然,一样有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成为“中国制造”了。

其三、美国等市场不认。实际上我们看一下日本的会计准则就是有不同的四套会计准则。我们知道会计准则实际上就如同语言的方言一样,存在口音的差异是很正常的,英语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还不同,就算是同一国家还有不同的口音。所以从根源上看会计准则的国家或者市场间的差异是一定会存在的,不可能通过趋同来解决。再看近期瑞幸事件引发的中概股对会计准则认同的问题。实际上就算是安永华明出具的瑞幸的审计报告,美国还是认为不是美国准则,因为是中国会计师审计或签字的。如果由美国会计师审计或者签字美国就无法说什么了,只能去向签字者追责了。

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是一样不认同国际会计准则,比如IPO时企业在研发费用资本化上运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进行资本化,就会被证监会的会计监管部门出台的内部规定否定,要求严格费用化,除了监管部门认可的少数公司。但在已经上市的公司就可以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这从客观上实际就产生了新的二套准则。个人认为从日本的实践看,还不如变暗为明,直接多制定二套会计准则,资本市场需要透明和稳定的会计准则来说好中国的资金故事。

其四、税务法规还脱节。新收入准则等新准则的出台,实际上一样超前于中国的税法,就产生的税法与会计准则的脱节,同一会计事项可能在新会计准则下处理会引发会计利润的巨额变化,对于税法来说可能有很多是空白之处,就会产生纳税人的无所适从。后果是引发很多税务的争议以及不必要的税务风险,让企业产生额外的税收成本。实际上税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历史上引发会计需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家征税的需要。经济越发达实际上征税越需要会计,以及会计准则与税务法规的同步是有利于减低税收征收成本的,可以让各方共赢。

总之会计准则趋同之路需要反思和改革了?从日本会计准则的选择可以看出,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准则趋同之路上,实际上是有二个方向中可以选择的,一个是欧洲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一个是美国会计准则。日本实际上是在引进上二者并重的。从经济来看美国还是老大,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在全球会计准则上还是会起到引领的作用的。中国选择全面趋同国际会计准则还是需要进行反思了。

资料:

印度Ind-AS在IFRS的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还专门强调了一致性的重要性,即“假设会计政策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始终如一地遵循,预计不会发生频繁变更”,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的有力保障。

----引自文章《亚洲各经济体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日本J-GAAP在这方面的处理有所不同,出于对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考虑,日本采用与当前美国GAAP一致的处理方法,将研究、开发支出全部予以费用化。这种账务处理主要基于谨慎性考量,考虑到研发投入未来给企业带来的收益难以预估,所以全部予以费用化。但这也无形之中给一些研发支出较大的公司带来困扰,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开发不能及时在资产中得以显现,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研发能力与实际价值评估,进而影响了企业吸收外来资本的能力,抑制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引自文章《亚洲各经济体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