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股权设计,钱和权分离,把握股权分配五个原则,避开五种误区

 股权律师卢庆华 2020-06-27

  

曾经火爆的西少爷,创始人闹翻后说:创业要先上股权课。

现在很多创业者都关注股权设计问题,经常遇到创始人都问:怎么做股权分配?

下面先来介绍股权设计的五种误区。

误区之一,两人合伙创业股权怎么分配?

大师们都说5:5是最差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僵局。

但“股权道”之前介绍过,早年的腾讯在获得南非MIH融资之后,创始团队和投资人之间多年都保持5:5的结构。

不只是腾讯了,还有多家知名公司,比如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长城汽车与宝马的合作、顺丰与UPS的合作等都采用5:5的股权结构,难道这些知名公司都是傻子吗?还是谁是傻子呢?

大师们还说7:3是最优股权结构,但我们发现一个法院判决的案例,他们采用7:3股权结构,却闹到僵局无法解决被法院判决解散公司了。

  



误区之二,三人合伙创业股权怎么分配?

大师们说3:3:4是最差股权结构,“股权道”又研究了阿里巴巴早年的股权结构,当年阿里获得雅虎融资之后,股东只剩下马云团队、雅虎、软银三家,他们的股权结构就是3:3:4,而且持股40%的是雅虎并不是马云团队。

大师们还说7:2:1是最优股权结构,这样能避免僵局。

但我们又发现一个法院判决的案例,有公司用7:2:1的股权结构,却闹到僵局无法解决,大股东只好去工商局举报自己的公司。

误区之三,多人一起创业采用什么股权结构?

有大师说平均分的股权结构最差,比如五人各持股20%是最差的股权结构,李国庆也是这么说的。

“股权道”又研究了视源股份早年的股权结构,他们在创业前4年都采用了平均分的股权结构,五位创始人各持股20%,维持了长达4年之久。

视源股份现在已做成全球行业第一,市值600亿元;而海航和当当谈收购时,对当当的估值不到100亿。

误区之四,持股67%、51%、34%的控制线

一些大师们说,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持股51%有相对控制权、持股34%有否决权,所以创始人一定要把握这三条股权线,连李国庆也是这么说的。

可是,我们又发现一个法院判决的案例,有股东持股90%被法院判没有控制权,更不要说持股67%了。

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持股51%有相对控制权只是低水平的操作,遇到个有水平的小股东就完全没用了,有水平的操作可以持股1%有控制权,也可以持股90%没有控制权。

  



误区之五,名人名企说的就一定是真理吗?

如果是的话,万科这么出名,还会发生轰动全国的万科之争吗?

在“股权道”《公司控制权的10种模式》的课程里介绍了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他们的做法很惊艳,如果万科当年有这样提前设计的话,也许就不会发生万科之争了。

而比特大陆作为全球矿机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不也发生两个创始人闹翻的事吗?

为什么真实案例和大师们说的完全不一样呢?

因为有一个词叫“智商税”,能收智商税的人不一定是专业水平高,而是营销水平高,找到那些低水平的韭菜来收割。

如果股权设计就是做67%、51%、34%这种小学数量题,还需要什么大师呢?小学生就可以了。

再说了,股权比例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吗?人人想成为世界首富,可以吗?

那么股权设计到底要怎么做?可以考虑下面的五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 把钱和权分开处理

股权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权利:

一个是权,就是权力;另一个是钱,就是金钱。

有钱不等于有权,有权也不等于有钱,这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吧。

低水平的操作是权=钱,就是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模式,但如果遇到有水平的股东就没用了,就如开头说的,有大股东持股90%被法院判没有控制权。

如果不想被这种低水平的模式给坑了,可以采用高级的模式。

将钱和权分开处理,用股权结构+股东协议分钱,用公司章程分权。

你可以持股1%有控制权,也可以让别人持股90%没有控制权,不再受67%、51%、34%这种低水平模式的限制。所以有同行说,我们做的是活的股权设计。

  



第二个原则,用股权结构分钱

用股权结构分钱怎么分?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收益与投入均衡,就是投入多就分得多,这样才能鼓励大家多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建议是,用股权结构分钱,就是股权比例=分钱比例,但可以不等于分权比例。

第三个原则,合理评估不同要素的投入价值

股东的投入可以是钱、人力、技术、资源等不同的要素,不同要素特点不同,计算投入的方法也就不同。

比如金钱的投入,在投入那刻就已经固定不变了,传统的做法是按出钱的比例分配股权的。

但如果是人力投入,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投入过程,并不是在一开始就100%投入,所以对人力投入的计算,就不能按金钱投入的计算方法。

当年罗振宇和申音创立罗辑思维,后来两人不愉快的分手,因为他们只按一开始的金钱投入计算股权,没有按人力投入计算股权吧?

如果是技术入股,现成的技术可以一次性100%投入,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涉及到如何界定技术投入、还有保密等问题。

“股权道”前面介绍过法院判决的案例,有的公司给了股权却没拿到技术,也挺悲催的。

还有技术人员投入技术后,却被别人套走赚钱。

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在股权设计专栏里会介绍相关的方法。

评估各种要素投入的价值,需要考虑投入的数量、时间点、风险系数等。

比如某公司一年前估值1亿,一年后估值10亿,一年涨了10倍,在不同时间点的投入价值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存银行最高收益一年才1%,但这种理财方式安全性很高,风险几乎是0。

而买股票是高风险投资,有可能年收益200%,也有可能是负数。

所以在计算投入时,需要把时间价值、风险因素等都考虑在内,才是合理了。

第四个原则,有股权退出机制

如果没有提前设计的话,给出去的股权是很难收回来的,想踢走股东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所以得到CEO脱不花说:创业最重要是谈好怎么拆伙。

如果用对方法,可以踢走不干活的股东、踢出拖后腿的合伙人等,但如果没有提前设计就是操作不了的。

专栏里介绍了三种股权退出机制,有持股90%的大股东踢不走持股10%的小股东,也有持股20%的小股东把持股80%的大股东踢走了。

有水平的人不靠股权结构,没水平才赖股权结构。

第五个原则,有股权调整机制

对于股东都是出钱、而且是一次性全部投入的情况,股权调整机制没那么重要,因为已经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位了。

但如果有股东出力、出资源、出技术等,而这些要素的投入并不是一开始就100%投入的,因为投入有持续性,就需要有调整机制,解决未来的投入可能有变化的问题。

比如有大师说不能把股权给出资源的人,因为有人拿了股权不投入资源。

按这逻辑,比如某个互联网公司,腾讯的流量对他们就是重要的资源,所以就不能把股权给腾讯是吗?

给了股权拿不到资源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水平太低了、没设计好规则导致的,并不是不能拿股权换资源。

能不能把股权给出资源的人,还要看那些资源对你是否重要吧。

如果把股权给出资源的人,就需要有水平的设计做好股权的调整和退出机制,而不是相信那种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的大师。

有些人一出问题就赖股权结构,好象用7:3的股权结构就能解决这种问题似的。

就比如有人掉河里了就赖地球不平?赖法律有漏洞?法律应该规定把河都填平了吗?

也许有人觉得这例子很可笑吧?可在股权问题上,这样可笑的事还少吗?

动态股权设计、活的股权设计怎么做?可以在“股权道”公众号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