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背诵模板(2)

 家有学子 2020-06-27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经济建设的起步
A.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②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的任务(一化三改)。
B.措施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开展三大改造工作。
c.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改造和建设并举。
      d.成就:建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三大改造。
e.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②进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依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e.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十三大认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2)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A.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9
a.背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6年4月,毛发表《论十大关系》,为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b.内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急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的矛盾。提出党的总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制定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意义:八大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调整经济政策。
a.背景: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核心是调整;实质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目的是向农业倾斜,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c.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探索中的失误
①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左”倾错误的眼中发展;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表现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º违背了客观规律。
b.掀起“大跃进”高潮:1958年,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经济建设速度,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瞎指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盛行。
c.发动了“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d.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
A.背景
①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的讨论(1978年),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大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B.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就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C.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A.概况
①必要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期间形成)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即改革上层建筑或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经济基础或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
④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目标:1979-1992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à1992年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在农村
①内容:a.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组织生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安徽、四川最先)b.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c.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②意义:a.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客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在城市:即国有企业的改革,1985年开始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即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
②内容:a.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à实质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b.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背景
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内外形势复杂(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
③1992年邓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主要依据)。
B.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确立
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被写进宪法。
④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E.特点: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F.意义
①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②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③使人民生活总体上以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