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念慈:《爱情论》01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28


我喜欢动物件,这话比我摸着灯进卷帘门还要坦率和坦荡………

的确!作为一直以来是玉雕门类追捧至今的题材(尤其圆雕小疙瘩),理由自不必说:一流的可玩性,上手亲切圆润温和,能极大的体会玉性的温和润泽;而且活物类的题材,是更容易反应和凝聚其时代气息和气质的。(相对于带饰、花草、陈设、牌佩等题材)。所以每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状态甚至是政治环境,都一定或多或少的折射到器物的表达上…

区别于规矩的纹饰性雕塑。动物件更考量对活物“瞬态”的捕捉……不仅如此,人作器,人性必融入器。因此不管是“表象”还是“内心”,动物件一定是“富有”和“赋有”神情的,也正因为如此,好的表达相当有有难度,也恰恰“好的表达”是最可喜的享受和体味!!某种意义上,这类神情和背后的文化可以让人觉得更踏实。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高级的神韵,也是最耐品的。因为她能拉进我们和古玉的“距离”。

因此啊,着实最爱动物件。

幸运,玩玉这几年陆续收了几十件小动物,每天下了班就是爱不释手。休说心动…且说心醉。

算来因缘,从小我就喜欢玉,相对其它题材,玉雕能带给我们非常特殊的审美享受,那就是极大的兼顾了“视觉”和“触觉”的终极享受,不仅视觉温和暖柔亲切,上手把玩一会儿,如婴儿的肌肤般的温厚润泽,更是沉醉不知归路…个中滋味玩玉的发烧友一定明白…尽管硬性艺术审美和和艺术高度上,碑帖、书画、瓷器、金石文房对单纯艺术的驾驭会更淋漓尽致。但个人对“玩”上,觉得多少有些缺憾:或只能装饰,或只能瞻仰供奉,或惊世感叹不能触碰,………所以一路走来,陪伴我最多的就是玉雕,尤其是圆润温厚熟润的动物玉雕。

您瞧,不言不玉群里也起了个俗气又臭屁的名字:爱圆雕的老杨。
2020   05.31  念慈随笔。

感谢衣斌 周明老师指点,定当再接再厉、不忘初心。
念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