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不知名尼姑遇难题,偶见梅花写28字,无一生僻令人醍醐灌顶

 acerbookstore 2020-06-28
1/4

"睹物识时移",节日的内蕴于节俗礼仪中隐现;"诗是人类的母语",文人诗词中的节物别有一番风味;"佳节唯宜饮",每个节日都是一壶于诗词盛宴中氤氲香气的甘醴。譬如端午。

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端午节俗,于陆游的《乙卯重五》中可见一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石榴花开乃端午时节之美景,"好"字与"繁"字为全诗奠定了热烈欢悦的情感基调。"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将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一一写尽,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幽情雅趣。端午吃粽子早在唐代就被写入官方文书,今人每逢端午亦食粽。然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深具文化底蕴的节俗却渐渐被淡忘。所幸有古人所作诗提及这些,可令今人读之激动萦怀。"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则于情趣中流露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素有的旷达豪壮,让人惊觉:陆游终究是陆游,端午生活乐趣里亦能隐现出渗透到骨子里的气概。

苏轼于惠州所作的《浣溪沙·端午》亦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过端午时的幽情雅趣。端午前一日,苏轼如夫人王朝云为端午沐浴而采摘兰草,因辛勤忙碌而"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浴芳兰"乃端午节俗,端午"浴芳兰"后,朗朗晴空下的河流里必然会有王朝云洗下的胭脂水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王朝云轻轻地缠好彩线,斜斜地戴上小符,甚是温柔和婉。"彩线""小符",亦为端午节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卒章显志,苏轼于端午佳节许下诺言,愿与王朝云厮守终身,与苏轼曾言的"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相得益彰。因为相知,故愿相守。豪放派代表苏轼写起婉约词来,亦是这般的深具日常美学与儿女情长。

<p>"睹物识时移",节日的内蕴于节俗礼仪中隐现;"诗是人类的母语",文人诗词中的节物别有一番风味;"佳节唯宜饮",每个节日都是一壶于诗词盛宴中氤氲香气的甘醴。譬如端午。</p><p>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端午节俗,于陆游的《乙卯重五》中可见一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石榴花开乃端午时节之美景,"好"字与"繁"字为全诗奠定了热烈欢悦的情感基调。"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将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一一写尽,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幽情雅趣。端午吃粽子早在唐代就被写入官方文书,今人每逢端午亦食粽。然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深具文化底蕴的节俗却渐渐被淡忘。所幸有古人所作诗提及这些,可令今人读之激动萦怀。"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则于情趣中流露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素有的旷达豪壮,让人惊觉:陆游终究是陆游,端午生活乐趣里亦能隐现出渗透到骨子里的气概。</p><p>苏轼于惠州所作的《浣溪沙·端午》亦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过端午时的幽情雅趣。端午前一日,苏轼如夫人王朝云为端午沐浴而采摘兰草,因辛勤忙碌而"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浴芳兰"乃端午节俗,端午"浴芳兰"后,朗朗晴空下的河流里必然会有王朝云洗下的胭脂水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王朝云轻轻地缠好彩线,斜斜地戴上小符,甚是温柔和婉。"彩线""小符",亦为端午节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卒章显志,苏轼于端午佳节许下诺言,愿与王朝云厮守终身,与苏轼曾言的"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相得益彰。因为相知,故愿相守。豪放派代表苏轼写起婉约词来,亦是这般的深具日常美学与儿女情长。</p>
<p>二、屈原精神</p><p>端午节里有生活乐趣、日常美学,亦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拯救屈原冤魂这一传说,诞生了端午竞渡的节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就有过凭吊屈原的《和端午》一诗。"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赞屈原之忠贞,又叹这忠贞的灵魂终究是回不来了,唯《离骚》的存在可让后人明了屈原的爱国精神,让后人为其情操高尚却结局悲惨而意难平。</p><p>"丹心照夙昔"的"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亦以屈原为楷模,于自知死期将近的至元十八年端午节时,写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艾草是端午重要节物,时人对爱国救国的文天祥是敬爱的,故于端午节赠艾草给文天祥。"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救国不成,愿效仿屈原,以身殉国,慷慨就义,用生命回应屈原不朽的精神。</p>
<p>端午原是热闹的,但因为屈原,就不免别有一番滋味,故也有词人以热烈欢悦的端午来反衬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和对现实的不满,譬如南宋的刘克庄。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以"深院榴花吐"开篇点题。"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则写了佩戴"钗符"、"艾虎"等端午节物的儿女和观览赛龙舟的游人。而刘克庄自己,却"老大逢场慵作戏",似与周遭热烈的节日气氛格格不入。"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赞赏屈原高尚的志趣,并提及屈原祭神的"椒糈",从而引出"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角黍"乃端午祭屈原时所用的祭品。于此,刘克庄对"角黍"节俗的来历有所质疑,否定了唯求端午节俗形式而不发扬端午节俗内容即屈原精神的行为。"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喟叹屈原在政局阴暗的当时无力回天,亦喟叹自己空有与屈原等同的爱国热情却不得志的沉郁。</p><p>三、仕途国情</p><p>端午乃唐朝确定了的国家节日,皇帝在端午这日会赏赐大臣衣物以达勉励之效,赐衣也逐渐成了皇家礼仪。所赐衣物的精美与否,视对象而定。忧国忧民的杜甫,就曾于乾元元年唐肃宗端午赐衣之时题《端午日赐衣》以谢恩。"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彼时杜甫与唐肃宗政见相左,随时可能仕途失意,岂料端午节仍有皇帝御赐的宫衣,不禁感恩戴德。皇帝所赐宫衣通常是以细葛为衣料的夏天轻薄套装,故杜甫才如是写:"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以唯美的文字渲染出宫衣的精美。尾联"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将宫衣的合身与唐朝端午礼制的周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向来沉郁顿挫的杜甫,难得有这般言辞雅致、情感外露的诗歌,美哉!</p><p>由宋入元的方回,不被重用而辞官回乡后,曾写《戊戌端午》来表达致仕后归隐田园的心境。"退休敢望赐宫衣",沧桑凄楚,方回已退休,也就不敢奢望皇帝"赐宫衣"这般端午节俗了。"画符焉用元无病,标锦休争但合归",又见"画符"、"标锦"之端午节俗,却以"焉用"、"休争"来表达自己无意于喜庆的端午节俗,可见其仕途失意后的百无聊赖。"赖有故人饷新煮,一杯草草勒鱼肥",有故人、新菜与肥鱼,倒也足矣,至此,方回归隐田园的又旷达又苍凉的心态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勒鱼"可药用,江浙一带有给师长送"勒鱼"的端午节俗。</p>
<p>杜甫的《端午日赐衣》和方回的《戊戌端午》写的均是个人仕途,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则以《临江仙·端午》来写国家大事。"幸自不须端帖子,闲中一句如无",按例端午内宴上,翰林学士要献上帖子词,即"端帖子","端帖子"一般以歌颂升平、赞美帝后为主旨,刘辰翁庆幸自己一介布衣无须写那华而不实的帖子词。比之"端帖子",刘辰翁更钟情于午时书,寥寥数字即可消除灾邪,所谓"爱他午日午时书。惟应三五字,便是辟兵符"。可见刘辰翁对粉饰太平的朝堂不满。"久雨石鲸未没",此"久雨"乃双关也,表面上指绵绵的雨水,实际上指无休的战事;"石鲸"是位于皇家园林里的,象征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邀朋一笑共菖蒲。去年初禁酒,今日漫提壶",既然内忧外患,愁绪满怀,那不妨与好友相约,把酒笑对端午,怎奈南宋朝廷为抗击金兵而增加酒税,使得全城无酒可售。刘辰翁此词,处处有端午节俗,却时时蕴含国情,于轻快幽默中寓深刻之意。</p>
1/4

"睹物识时移",节日的内蕴于节俗礼仪中隐现;"诗是人类的母语",文人诗词中的节物别有一番风味;"佳节唯宜饮",每个节日都是一壶于诗词盛宴中氤氲香气的甘醴。譬如端午。

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端午节俗,于陆游的《乙卯重五》中可见一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石榴花开乃端午时节之美景,"好"字与"繁"字为全诗奠定了热烈欢悦的情感基调。"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将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一一写尽,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幽情雅趣。端午吃粽子早在唐代就被写入官方文书,今人每逢端午亦食粽。然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等深具文化底蕴的节俗却渐渐被淡忘。所幸有古人所作诗提及这些,可令今人读之激动萦怀。"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则于情趣中流露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素有的旷达豪壮,让人惊觉:陆游终究是陆游,端午生活乐趣里亦能隐现出渗透到骨子里的气概。

苏轼于惠州所作的《浣溪沙·端午》亦颇有宋代文人士大夫过端午时的幽情雅趣。端午前一日,苏轼如夫人王朝云为端午沐浴而采摘兰草,因辛勤忙碌而"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浴芳兰"乃端午节俗,端午"浴芳兰"后,朗朗晴空下的河流里必然会有王朝云洗下的胭脂水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王朝云轻轻地缠好彩线,斜斜地戴上小符,甚是温柔和婉。"彩线""小符",亦为端午节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卒章显志,苏轼于端午佳节许下诺言,愿与王朝云厮守终身,与苏轼曾言的"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相得益彰。因为相知,故愿相守。豪放派代表苏轼写起婉约词来,亦是这般的深具日常美学与儿女情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