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乡愁不只是一种惆怅

 全球影视频道 2020-06-28

纪录片《记住乡愁》


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吸引我、让我赞赏的是,它始终抓住了人这个主题。乡愁是一个人文的、文化的命题,或者说乡愁就是一种文化,不仅中国人有乡愁,所有的人都会有乡愁。《记住乡愁》好就好在,它不光记录了生发乡愁之人,而且包括已经逝去的远祖与活在当下的儿女子孙,既包括远离故乡的游子,也包括坚守家乡的妇女老幼,都是乡愁的主角。

《记住乡愁》始终把镜头对准了一个又一个的人,而不是像过去一些片子,更多表现了一些老宅、旧街、古墓、古树等。从物质载体转向了人,是《记住乡愁》让我赞赏之处,也是其高明之处,它难能可贵地把镜头对准一个一个的人,契合了乡愁的人文本质,也更容易达到唤起文化认同的目的。

央视摄制组把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作为《记住乡愁》第一季的主题,是一种比较实事求是的做法;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故事,一村一传奇,这样的表现方式也比较巧妙,把那些看似说教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化成一个一个的故事,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基因做了形象生动的阐释,既有村民朴实的表达,又有专家学者的提炼。

对于《记住乡愁》这样有震撼力的纪录片,我很高兴听到它还要拍第二季。从第二季的角度,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要明确乡愁不该仅仅是乡村之愁,全部以古村落为对象似乎并不足以寄托人们多种多样的想法。第二季应有所突破,不仅局限在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第二,乡愁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之愁,应该从空间和时间上去拓展。现在选择的村落好像都有几百年历史。似乎一说传统文化,不说高祖,也要从明清说起。其实,我认为,今天中国社会的根基已不是明清以来的传统了,更多应该是民国以来的一些传统。所以,再讲乡愁,能不能突破明清或者传统儒家的传统文化之愁,也讲讲民国以来西方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变化,这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代,也应该有近代,甚至现代和当代,和我们今天的社会关联也更为密切。手机在线电影

第三,在内涵上,记住乡愁不是目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才是我们的初心。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很多精华,但其糟粕也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我们对此不能只有赞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是要跟随历史时代的进步而生存发展的,也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我们也不要忘记,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继承有发扬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起来。

所以,我希望在第二季的拍摄当中,现代生活气息能够更多一些。我在目前的片子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生活的气息,也看不到机械化与电器,但我们的农村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村落里才存在吗?传统村落真的不能用现代气息去表现吗?我觉得,这还是要去斟酌的。我觉得大家是在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东西。其实,我们要更自信一些,无需回避,因为当代政治和文化,对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冲击是很大的。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进城来。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我们要有一种基本态度。所以,我们不要回避,也不要害怕承认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在我看来,《记住乡愁》拍摄下一季的话,可能要走向城市,要走向海外,也要走向当今的成功人士,看看他们身上的乡愁是怎么表现的。这对当代年轻人来说,也可能更具吸引力,其感召力也就会更强一些。比如说,海外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他是很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而这对他在西方从事的建筑设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作品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我们有没有可能从贝聿铭这样的人物身上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觉得是有这个可能的,只要用心去做,是能够总结和发挥出来的。如此,乡愁便不只是一种惆怅,甚至是忧伤,而是要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这,才是我们拍摄《记住乡愁》的最终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