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6-28
《灵枢. 水胀》【临证指要】一

    看211页【临证指要】,水胀的治疗问题。或者说是水肿病的质量问题。
一、水胀病的治疗,
   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水气脉证并治》所提出的,
* 腰以上肿,发汗,
* 腰以下肿,利小便。
   因为腰以上肿就近似于风水。腰以下肿就近似于石水,病在下。

 @  利小便
  # 当然,利小便之法不见得都是用五苓散。
(参见《方剂学》学习笔记270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肾气丸也可以利小便。使肾气能够蒸化水液来治石水病。
(参见《方剂学》学习笔记164  肾气丸,补肾助阳)

 @ 发汗
   我们教材上说了,
  # 风水表虚证用防己黄耆汤。当然,防己、黄耆治表虚还有固表作用。(参见《方剂学》学习笔记  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 有郁热者,用越婢汤;
(参见《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41 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
  # 脉浮的用杏子汤,这些都有一定的解表。
(参见《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46 )
  # 脉沉的就说明阳气不足了,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寒邪盛。
(参见《伤寒论》学习笔记180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

* 对于内伤性水肿
 @ 历代医家有以五脏论治的,比如
  # 仲景的“心水”、“肝水”、“肺水”、“脾水”、“里水”之论。
  # 张介宾《景岳全书》更以肺、脾、肾三脏论,认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对不对?对的。
   刚才我讲了,肺、脾、肾三脏是水肿病为主。但是我们说其他脏也有关系。不要只记住一个省事的,张景岳说了嘛,我也就这么说。不错,不错是不错,也不全面。
   水肿病的治疗又提出来,从五脏治这样一个方法。是呀,从五脏治,人家说“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还有“里水”之病,那么就不只是肺脾肾,起码张仲景就没说只有肺脾肾三脏嘛。

二、肤胀的治疗 
   教材上提到了,根据本篇下一段提到的治法问题,怎么呢?主要是谈到针刺治法。说的是“无问虚实,工在疾泻”取足三里,用泻法。对于肤胀之病,取足三里,用泻法。后世多以脏腑辨证,
病因                               治法           参考方药
肺气失去宣降                      宣散肺气        越婢加半夏汤
肝气郁滞的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脾虚湿困                          健脾除湿        香砂平胃散
肾气虚衰                          温补肾气        金匮肾气丸
邪滞于胃中,宿食不化,阻滞化热    消食导滞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三、鼓胀的治疗
    教材下面又提到了,这一行多字还是挺重要的。纵观历代医家之论,纵观是总结语了,鼓胀病
 @ 多缘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
 @ 还有感染了血吸虫,
 @ 以及黄胆病、
 @ 积聚、积聚病失治。
  这样一些原因,出现的鼓胀病。

   鼓胀的病机,主要涉及到肝、脾、肾功能的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滞积于腹内,既涉及到这样几个脏,肝脾肾三脏为主,又导致了气滞、血瘀、水停,积滞,所以在治疗但确实比较复杂。既要考虑到三个脏为主,又要考虑到气血水积,那你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哪一脏为主,还是以哪一个方面为主,这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下面提到了治疗鼓胀病当先辨明虚实,
 @ 病之初期多数实证,可用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的治法。比如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 假若属寒凝气滞,可选用温阳散寒,化湿行水的方法;
 @ 如果湿热蕴结,那当选用中满分消丸之类。
 @ 如果是肝郁脾虚血瘀者,那就应当选用一些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丹参、甲珠、白术、泽泻、青皮、牡蛎等药,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消胀。
( @若患者体质尚可,正气未衰,或虚之不甚,可抽放腹水,以治其标,以缓其急。)
   这在临床上,这个病也不算太少见。所以应当仔细的辨证。但是要考虑到相关脏腑,肝脾为主,还有气滞、血瘀、水湿停聚等等,这些方面,斟酌用药。
   这是第一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