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传——第四章 屡败屡战

 生物学家讲历史 2020-06-28

秦军威震天下几十年,肯定不是白给的,秦军一路退到函谷关,一是为了集结兵力,缩短后勤补给线,二也是为了试探联军实力。此时秦军不能再撤退,函谷关之后再无如此地势险峻的关卡,此关失守,后面的城池也就很难守住,秦军就准备在此同联军决战。

相比秦军的同心同德,联军却不能再同仇敌忾了,更准确地说,联军从未同仇敌忾过。楚燕两国并未感受到过秦国的军事压力,即使打胜打下秦国的城池也只能分给临近的三晋,楚燕两国很难捞到实际的好处,他们觉得就这样为三晋打工很吃亏。而三晋一直都以中原大国自居,瞧不起远在边塞的燕国和南蛮般的楚国,这种发自心底的蔑视是遮掩不了的,这自然引起楚国人和燕国人的不满。再加上另一个超级大国齐国迟迟不肯明确表态,让联军不敢发全力,还要留神防备背后的齐国。在进军过程中,各方之间的矛盾逐渐积累,终于在函谷关外爆发。

强攻函谷关势必会造成重大伤亡,由哪国去主攻就太有讲究了,于是各国为如何攻关争议不休。秦军等了很久,见联军就是不进攻,便主动出击,结果各怀鬼胎的联军一触即溃,大败而归。五国见秦军实力仍在,自己这么吵来吵去也太不像话,而且都打到秦国门口了,见好就收算了,于是决定联军就此解散,各自撤军回国。这一次山东诸国的抗秦合纵无果而终,以失败收场。

赵雍是很想继续维持联盟的,只有联盟才有打败秦国的希望,现实却如此狗血,稍一失利联军就撤军了,这也太儿戏了,这让秦国人又怎么看呢?完全暴露了自己一方的软弱无力。除了失望,赵雍更多的还有懊恼,此次合纵的大哥是楚怀王,下面的三晋又是以魏国为首,赵国充其量只能排第三。如果再算上没有加入战团的齐越等国,赵国的排名还要再下降。赵雍在联盟的组织过程中是受够了别国的鸟气,结果到最后也没换来胜利,只有秦国人的一顿耻笑。

赵雍又气又恼之下,做出了一个令天下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宣布撤销自己的王位,改回赵侯的称号。他还给出了官方理由:赵国现在国力太弱,不配称王。赵国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绝对强于五年前初称王时,此时不配,五年前咋就配了呢?赵雍这么说只能说明这些都是气话,他是在向诸联盟国表达不满。赵雍去王号的举动在诸侯国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位赵王有个性,有想法,还敢作敢为!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年,宋国君主戴偃称王,即宋康王,宋国实力甚至弱于中山国,此时称王或许是他觉得其他各国互相征伐不断,不会在乎自己的举动,又或许就是想补一下赵王雍的缺吧。

魏国和韩国也感觉这次合纵太扯淡了,弄的虎头蛇尾,为世人徒增笑料,还把秦国得罪的死死的。赵雍和其他两国国君一合计,打算不用楚燕等国的人了,在合纵结束后的第二年,赵魏韩三方再次联合,接着和秦国干。赵雍也总结了这次合纵失败的原因,一是联军内部心不齐,二是函谷关实在难攻,选的进军方向并不合适。现在三晋自己人联军,不用再和楚国人扯皮,自会顺利很多。赵雍的雄心再次燃起,派出公子渴汇合韩魏的军队再组联军。

被人打了不饶回来,那不是秦国的风格。秦军在秦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囊樗里疾的率领下主动出关,再次进军中原地区,矛头直指韩魏。秦军的效率很高,很快攻击到修鱼,即现在河南原阳县一带,和郑州隔黄河相望。这里距离魏国的国都大梁和韩国的国都新郑都只有不到一百里的距离。三晋联军决定依托黄河,在此同秦军进行决战。这次战役双方参战的人数对比已不可考,但根据同时期其他战役和战后战损的情况估计,双方的士兵数量当都在十万以上,三晋方应该还多于秦国。

公元前317年,三晋同秦国的大战在原阳展开展开,秦军再次展现了他独步天下的强大实力,大败联军,并俘虏了韩将申差。赵韩魏三方此战均损失惨重,被斩首的就有八万多人,负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同仇敌忾的三晋联军仍然惨败于秦军,这让人不能不丧气,这一仗几乎将三晋的精气神都打掉了。三晋输掉了这场家门口的战争,国内一时间都人心惶惶。赵雍更是疼在心里,这回派出的军队是他苦熬了八九年才攒下的家底,这次大战损失的都是精锐,是把他赵国又打回了解放前。

与战场近在咫尺的韩魏两国更是惊恐,连忙派出使节同秦军讲和,答应割地赔偿以求其退兵。这次大战秦军也损失不小,没能力渡河攻击大梁或新郑。秦王见把三晋都打服了,已经达到目的了,便就撤军了。

秦军刚走,赵国还没时间来舔伤口,投机者齐国又来了,见三晋大败,正是捞取好处的好时机。齐宣王便派军进攻赵国的观泽,即现在的濮阳北部一带。赵军刚刚战败,抵挡不住齐军,又是大败亏输一阵。赵雍是对齐国是恨得牙根痒,却偏偏拿他没办法,齐国鸡贼得很,赢了一阵就撤走了,吃定了赵雍不敢对齐国发难,因为秦国才是赵国此时最大的威胁。

赵军连败两场,国力大受打击,赵雍只得选择收缩防御的战略,尤其是在和秦国接壤的晋阳地区,部署重兵进行防御。至于和魏韩的同盟,只能以后边走边看了。

秦国休息了一阵,本打算趁热打铁,继续出兵,彻底打残三晋。突然南方传来好消息,现今四川盆地的蜀国和巴国相争,但都不能压倒对方,两国国君便都向秦国发来了求援信。这可真是与虎谋皮加引狼入室的现身说法,秦国人早就对富庶的巴蜀垂涎三尺,秦国人收到求援信后朝堂上果然讨论的都是如何占领巴蜀,而不是帮助哪个可怜虫。最终朝堂上商议的结果是暂停对三晋的作战,改为吞并巴蜀。秦人的不厚道真是不服不行,但也为赵魏韩几国赢得了一两年宝贵的喘息时间。

魏韩两国经此一役是彻底胆寒,即使知道秦国近期不会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了,还是继续遣使到咸阳商榷合约,表明自己不会继续为敌的决心。尤其是魏国,韩国还想靠着楚国和秦国好好谈谈条件,魏国却没那么多底牌,魏国之前一直和秦国争雄,两国之间仇怨最大,他的求和之心因此也就更迫切。

赵雍却不肯像魏韩一样向秦国屈服,失败了就投降那不是赵国人的性格。赵国的不识趣让志得意满的秦国很不满,在伐蜀的同一年,即赵武灵王十年,秦惠王分兵攻打赵国,并攻取了中都和西阳两地,即今太原西南一带,威胁晋阳。赵雍没想到秦军动作这么快,吃了不少亏,然而即使丢了几座城池,他仍没有屈服的打算。第二年,秦军再次来攻,这次规模虽然小的多,但赵军仍然吃了败仗。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军再次大举来袭,攻占黄河东岸的蔺城,并俘虏了主将赵庄。赵雍仍不提求和,赵国真可谓屡败屡战。赵雍不接受威胁,对秦国的强硬也无话可说,谁让人家厉害呢。然而魏韩等盟国一直以来也没施以援手的意思,这就让赵雍相当不爽,由此很多年赵雍都不想搭理这两个盟友。

西线的秦赵边界毕竟离邯郸距离遥远,中间还隔着太行山,所以赵雍也有底气,能沉住气继续跟秦国死扛,这也是赵国优势所在。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赵雍需要作出改变,很快转机就来了。在他同秦国硬怼的时候,北方的邻居燕国突然出了大乱子,而且齐国也掺和了进来,一时间燕国风云际会,天下的视线都转到了这块极北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