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小白上位记,齐桓公霸业的第一篇是如何开启的

 生物学家讲历史 2020-06-28

春秋系列----齐国

春秋首霸齐桓公的本名很特别,名唤姜小白。名字很可爱,可爱地根本不像一个国君的名字,事实上他原本就不是齐国君位继承人。小白是庶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齐襄公姜诸儿和姜纠,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可小白偏偏登上了君位,还将齐国带向了春秋时期的巅峰。齐桓公姜小白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事要先从他的哥哥说起,齐襄公姜诸儿是个荒唐人,荒唐到和自己的妹妹乱搞,甚至妹妹嫁到鲁国当国后时还藕断丝连,最后甚至把妹夫鲁桓公杀了。除了荒唐,齐襄公还有个暴虐性子,底下臣子但凡犯错都要狠狠处罚,齐国上下对他怨声载道。终于在一场很不光彩的宫廷政变中,齐襄公被自己的堂弟公子无知弑杀,姜无知随后自立为君。然而姜无知也没好到哪里去,在国内他曾树敌无数,结果是转过年来就被仇人刺杀了。这下齐国突然又没了主人,齐国公族和臣子为了避免混乱扩大,立即封锁了消息,然后闭门磋商新国君的人选。

按理说齐襄公的长子应该是君位的第一继承人,可惜齐襄公年轻时光乱搞,子嗣不多,只留下一个儿子姜季,还在公子无知之乱时,一溜儿烟跑去了楚国避难,一时间根本回不来。而且姜季年纪不大,资历尚浅,收拾不了如今的乱局,更重要的是不能给楚国留下干涉齐国内政的口子。齐襄公的子嗣既然不行,那就只能在襄公的兄弟中找一个了。不巧的是,襄公的两个弟弟姜纠和姜小白也都不在国内,跟他们的侄儿一样都跑去国外避难了。那到底是该把谁迎回来当国君呢?齐国上下吵翻了天,有人认为姜纠年长,在理就该由他继位,有人认为小白性格温和,论情会是个好国君。结果谁都说服不了谁,齐国政坛陷入了僵局。

  • 国高二守的支持

这时齐国公族名望最高的高氏出手了,家主高傒悄悄派人通知姜小白速速回国继位。小白一旦率先回到临淄,那时他就是国都内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其他人不得不服。正是有高氏的通讯,小白才得到了公子无知被诛的消息,这才能紧急回国抢位。

高氏主动提供这种极具价值的情报,自然是在向小白示好,意在表达高氏对他继位的支持。而且高氏和公族另一支国氏向来同气连枝,两家又是公族中最德高望重的两支,在齐国举足轻重。高氏支持小白,国氏自然也不会反对。有了这两家的支持,姜小白这才有底气去争本不属于自己的君位。

国高两家的支持可以说是姜小白最大的凭仗。这两家出自齐文公一脉,他们或许是匡助过周室,被周天子定为齐国二守,和历代国君共享齐国,地位非同小可。只是僖公、襄公两朝君权势强,国高两家日渐没落。在齐国无君的时刻,齐国理论上的主人之一国高两家说话的分量自然就重了。那么两家又为何看重了姜小白呢?《左传》中的一段记载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

《左传·庄公八年》

姜小白和姜纠虽然都出国避难,但小白是襄公在世时就出国了,显然是怕被自己的哥哥迫害,而姜纠是襄公被弑之际逃出国的。只要细品这个时间间隔,就会明白谁和襄公更亲。那么国高两家为何抵触亲襄公的姜纠呢?最可能的情况是姜无知弑君前后,曾和国高两家达成过某种默契。要不然凭借国高两家的地位和实力,也不会轮到他的仇人出手。既然如此,国高两家自然希望和襄公更疏远的小白继位,这样他们这段黑历史也不会被追究。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小白身上捞取更多好处。

小白越过兄长姜纠继位,得位不正,自然会更加倚重国高两家。两家就可以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势,事实上小白继位后也的确是这样做的。齐桓公后来任用管仲进行变法,其中在行政区划改革中,齐国被分成三份,其一归齐桓公,两外两份分别划给了国高两家。

国高二氏是赌对了,姜纠上位的话,他们肯定得不到如此礼遇。姜纠差不多在小白同期得到了姜无知已死的消息,同时也收到了小白已经出发的情报,他也急忙上路,并派心腹管仲去截杀小白。为了抢夺君位不惜谋杀自己的亲弟,其心性可见一斑,继位后难免不会成为齐襄公第二。而小白就宽厚的多,至少就没想过要截杀这一招。他在回国途中和管仲结成了死仇,继位后却能听进建议宽恕了管仲,还拜他为相,留下了君臣相得的佳话。小白的这份豁达,国高二氏想必也是了然的,这才下定决心帮助姜小白争位。

  • 姜小白的急智

姜小白和管仲的死仇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就讲过,整段记载出自《史记》,极为精彩。

姜纠得知姜小白从莒国上路后,非常着急,他也知道谁先入临淄谁就掌握了继位的主动权。然而姜纠偏偏无法立即上路,因为他需要鲁国兵士的护送,要不然也不敢贸然回国。姜纠最后想出的主意就是派心腹管仲轻车简行,先去截杀小白。

管仲身为姜纠属臣,自然要为其效死命。他一路疾驰,还真在半途截住了小白。但尴尬的是,小白也有兵士扈从。莒国为了襄助他继位,足足派出了一百乘的兵将,管仲一方人少,根本就无法力敌。管仲心生一计,假意是场偶遇,还和小白主动叙旧,临别时趁小白不备,突发冷箭,正中小白,小白即刻倒地不起。管仲见已建功,不敢多呆,立刻跑回鲁国报信。姜纠得知大功告成,行路就不着急了,安心随着鲁军的大队人马一起赶路。

小白自然没死,管仲的箭不偏不倚地射到了他的金属衣钩上,其实并没有受伤。但他当时害怕极了,吓晕了过去。当然事后照他自己的说法是电光火石之间,他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由于担心射术极佳的管仲还会一路继续纠缠,干脆装死骗过管仲,这样他就能安心上路了,还能麻痹姜纠,最后再给他来个突然袭击。

不管姜小白当时真正想法如何,事态的进展和他“预料”的完全一致,姜纠收到小白的死讯后,果然放慢了行进速度。而姜小白却抛下大队人马,仅带少数随从快马加鞭赶赴临淄。姜小白的这一出无疑要冒很大风险,万一鲁国和姜纠再行拦截,他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更关键的是失去了莒军的护佑,临淄方面是否又真的可信呢?毕竟只有国高两家表态而已,其他权贵的态度还是个未知数。姜小白的果断绝不只是一时的灵光乍现,还需要莫大的勇气,他的继位不只是运气。

姜小白在临淄城的突然出现,极大震慑了亲姜纠势力,随后国高二氏又站了出来表态,齐国群臣纷纷向姜小白表达了效忠。姜小白顺利继位,将齐国之主的位子抢到了手。

相比孤身前来继位的小白,领外国军队回国抢位的姜纠显得穷凶极恶。前后一对比,小白就成了更容易被接纳的对象。其实这一局面的形成从他选择出奔莒国就注定了。

莒国是齐国政治失意者的热门投奔国,并不是因为莒国比鲁国更喜欢介入齐国政坛,而是因为莒国以东夷人为主,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落后与齐鲁等中原诸侯,同样请莒人和鲁人帮忙,莒人要比鲁国人更容易得到满足,个中道理很容易揣摩。

姜纠投奔鲁国,那是因为他的母亲即是鲁人,鲁国要比莒国更强大,这是姜纠比小白强的地方,但也是他的软肋所在。作为舅氏,鲁人有能力也有动力参与齐国国君的废立。这自然不被齐国人所喜,姜纠一旦继位,鲁国必然会对齐国的内政施加影响,从而损害齐国的利益。而对应的,姜小白的母亲是卫女,卫国的国力和鲁国不在一个档次,而且近些年内乱频仍,故小白外逃都没有选择卫国,齐人也不会顾忌小白的舅氏背景。小白既然抢先回到了临淄,他的继位水到渠成。

  • 鲍叔牙的扶助

姜小白能够抢先回到临淄,必须感谢他的幕僚兼老师鲍叔牙。

齐襄公时期,乱局初显,鲍叔牙就力主小白出国避难,并选择莒国作为目的地。

临淄传来姜无知身死的情报后,又是鲍叔牙帮助小白下定决心归国争位。

临淄古城

管仲被小白骗过后,是保守起见加大防护力度,还是冒险突进孤身返国。又是鲍叔牙帮他下定了主意,陪他一路兼程返回临淄。到了国都后,鲍叔牙到处奔走,争取诸方支持,小白才得以在姜纠回国前继位,取得了法理上的优势。

姜小白继位后就把鲍叔牙提为相邦,他帮国君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为齐襄公办丧礼。说起来齐襄公死了大半年啦,姜无知曾短暂即位,但他正是弑君者之一,襄公的身后事自然草草应付了账。现在齐桓公继位后,马上安排齐襄公的丧礼,等于直接判定姜无知为叛逆,也宣告自己继承的是兄长的大统,给齐国诸方吃了定心丸。

襄公的丧礼是在七月,八月鲁庄公携姜纠前来争位。然而齐国上下已经团结在齐桓公周围,齐军的实力要远强于鲁军,乾时一战,鲁军大败,庄公落荒而逃。

鲍叔牙领兵追击败兵,一路直入鲁国。他给庄公送去了最后通牒:杀死姜纠,交出管仲。

姜纠毕竟是齐桓公的兄长,齐人不忍亲自下手,鲍叔牙想让鲁人动手杀了姜纠,以绝后患。至于姜纠的那些属下,则请鲁人交出来,由齐君亲自处理。尤其是管仲和齐桓公那是死仇,齐桓公想亲自报仇,必须完好的交出来。

管鲍之交

鲁庄公如数照办,管仲也被抓回了齐国。但鲍叔牙并不希望桓公处死管仲,不仅因为两人是好友,还因为管仲才高,日后必是桓公治理齐国的臂助。而且赦免管仲,可以视为宽宥姜纠一党的信号。姜纠从襄公时期就位高权重,在国内自然有不少朋党,而管仲正是其中的代表。拉管仲进入桓公的阵营,自可以稳定人心,桓公的位子也就能彻底坐稳了。

鲍叔牙在多个关键时刻帮助姜小白做出了正确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了齐国朝局,并为齐国未来的大治打下基础。鲍叔牙对得起齐桓公日后对他的信任和报答。

  • 结语

姜小白本是襄公庶弟,最后得以继位,看似阴差阳错,贵人相助,气运加身,实则和他的努力与性格分不开。他温和谦厚的性格令他为齐国臣子接受,在返国争位中一系列决断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果决和智慧。这一切都是姜小白成为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