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博物馆的殊荣

 传递着 2020-06-28

 今年5月26日,美国“衣阿华”号战列舰在几艘拖船的拖曳下,缓缓驶过金门大桥,前往洛杉矶。在7月4日于洛杉矶成为浮动博物馆,并于7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样,继“新泽西”号泊于坎登,“密苏里”号移居珍珠港,“威斯康星”号落户诺福克后,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最后归宿全部确定,都能够成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这一级别的所有舰艇都能有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特例。

成为博物馆的殊荣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舰艇才能成为博物馆?

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是一句话便能回答的,目前,世界上大约有数百艘所为博物馆的舰艇供人参观。而其中,不乏有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比如日本签订投降式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也有在重大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舰。比如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时的旗舰“胜利”号一等风帆战舰、名垂美国海军史的风帆巡航舰“宪法”号以及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时的旗舰“三笠”号战列舰;还有便是在世界舰船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比如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还有一些是缴获的战利品,比如现存几艘纳粹德国潜艇就是属于这一类。然而超过半数保留下来的舰艇却都相貌一般、战绩平平的小舰艇,这些能够保留下来的原因,关键在于较低的维护成本,以及恰好有合适的接受者。

有一艘值得一提的保存舰,那就是日本著名的“三笠”号战列舰。这艘对马海战的旗舰经历了太多的风波,但是还是得以保留。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署,该舰终于被宣告退役,但是仅仅一年后,就在关东大地震中与岸壁相撞而坐沉海底。虽然一度“三笠”号被决定拆解,但是由于“三笠保存运动”的兴起而最终通过内阁特别决议,使得该舰作为纪念舰得以在横须贺保存。将其打捞修复之后,在其船体内灌注大量的沙子,并在下甲板以下浇灌水泥并固定在海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苏联为了报日俄战争的一箭之仇而曾提出将其拆毁,但是在尼米兹将军的奔走下,“三笠”号又一次躲过一劫,不过当时是作为美国占领军的娱乐设施,甚至其主炮的部位还被当作水族馆,舰上的能被拆卸的物资基本上都被盗用一空,其舰容可谓面目全非。当时曾经有一个英国人在报上写稿,对“三笠”号的现状作了描述。这篇报道在日本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在1958年11月成立了三笠保存会,连首相吉田茂也担任了该会的顾问。这样,相当多的款额被筹集,其中尼米兹将军以其著书所得的丰厚版税加以捐赠。于是重建工作正式得以开始,对于“三笠”号而言幸运的是,当时智利的战列舰“拉托雷海军上将”号被拖往日本拆解,由于两舰都为英国所造,而且建造间隔也不过十几年,因此有相当的共通物品,这些物品由智利政府捐赠,作为重修“三笠”号的部件而被使用。在1961年5月27日,作为防卫厅(现为防卫省)的国有财产,“三笠”号纪念舰正式被复元成功而对公众开放,其管理则委托三笠保存会来进行。当然,目前保留的“三笠”号的烟囱、主炮以及桅杆等都是战后的复制品,不过,这艘历经坎坷的名舰还算是在相当程度下保留至今。

相对而言,也有一些名震海内外的名舰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最为典型的便是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日德兰、纳尔维克、马塔潘、西西里、诺曼底都功勋彪炳的英国战列舰“厌战”号。该舰堪称是有史以来获得战场荣誉最多的战列舰,当时虽有提议要求将其保存为博物馆,但是最后还是由于经费原因,在1947年被卖给拆船商解体。但是这艘不屈的老兵还是不甘葬身拆船厂,在被拖曳的途中又挣断锚链而搁坐浅滩。因此,最后只能在原地花费几年时间陆续拆毁。另一艘至今还为人们扼腕不已的名舰便是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在其预备退役前夕,美国国内早已有将其永久保留的呼声。但是当时美国海军并没有保留军舰的传统,因此只好向地方上提出了捐赠的请求,但各地均以维护成本过高为由而拒绝。日后虽然在老兵的压力下,美国国会同意予以保留,但是条件是老兵组织必须在半年内筹募二百万美金,以支付舰艇保存费用,可惜的是筹款运动以失败告终,这艘名舰也终于没能够留下来。老兵们最终争取到的不过是海军必须将当时正在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袭“企业”号之名。

也许是“企业”号被拆除所带来的冲击,此后倒是有相当数量的二战舰艇得到了保留。当然象开篇提到的四艘衣阿华级同型舰悉数成为博物馆还可谓是特例中的特例。

今年8月16日,参加过西沙以及南沙作战的“南充”号护卫舰从青岛的海军博物馆被拖到海军废旧物资装备回收站拆除,这着实让不少人士感到可惜。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如何将退役舰艇加以保留的问题加以提出,并制定相关法规使之制度化,使得退役舰艇得以妥善保养。首先可以在淡水江河湖泊设立退役舰艇的集中保管锚地,避免海水对于船底的腐蚀。而对于如何决定永久保留某些舰艇,我们则一方面要立法,同时也要争取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此外还应该募集具有舰艇保养经验的退伍人员,对那些纪念名舰进行日常维护。在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后,我相信中国的名舰也会在今后越来越多的得以保留,展示在我们的子孙后代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