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6王者之法真情自神

 琴诗书画情 2020-06-28

《荀子》卷9王制篇诗解6王者之法真情自神

题文诗: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以养万民.

田野什一,关,几而不征;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禁发不税.相地差征,理道远近,

而致贡数,通流财物,粟米无滞,使相移.

四海之内,其若一家.近不隐能,远不疾劳,

幽隐僻国,趋使安乐.是谓人师,表率人民.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然而中国,得而畜使;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得而财之;

东海则有,紫虪鱼盐,得而衣食;西海则有,

皮革文旄,得而用之.泽人木足,山人鱼足,

农不斲削,陶冶械足,工贾不耕,而足菽粟.

虎豹为猛,君子剥用.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美致用,上饰贤良,

下养百姓,而乐安之.是谓大神.情真神致,

至神自神,风清气正,海晏河清.诗经有曰:

天作高山,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原文】
王者之法〔1〕:等赋、政〔2〕事,财〔3〕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4〕而不征,山林泽梁〔5〕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6〕,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7〕。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8〕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9〕,是王者之法也。

【注解】
〔1〕王者之法:指具体的经济政策。原无"法"字,据上文体例补。
〔2〕政:通"正",治。
〔3〕财:通"裁",裁断。
〔4〕几:检查。
〔5〕泽梁:指代湖泊河流等可供发展渔业的内陆水域。泽,湖泊。梁,河堤。
〔6〕衰(cuī):等差。政:通"征"。
〔7〕归:通"",供给。移:运输流通。
〔8〕无:即使。
〔9〕人师:人们的表率、榜样。
【译文】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经济政策是: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物,来养育亿万民众。农田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关卡和集市只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察看土地的肥瘠来区别征税数额,区分道路的远近来规定进贡数量。使财物和粮食及时流通而无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彼此供给,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附近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偏远的人不在乎奔走的劳苦,即使是遥远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并听从驱使。这种君主叫做民众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原文】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1〕,然而中国得而财〔2〕之;东海则有紫〔3〕、虪、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4〕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乐安之。夫是之谓大神〔5〕。《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6〕"。此之谓也。
【注解】
〔1〕羽翮(hé):指鸟类羽毛,可做装饰品。翮,鸟羽中间的茎状部分,中空透明。曾(cénɡ)青:矿物质,铜的化合物,色青,可供绘画及熔化黄金。一说即碳酸铜。丹干:同"丹矸",殊砂,又叫丹砂,即硫化汞。
〔2〕财:通"裁",指根据情况安排使用。
〔3〕紫:读作"蛡"(chī),细麻布。
〔4〕文旄(máo):指有花纹的牦牛尾。文,花纹,纹理。旄,古代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5〕神:治。《荀子·儒效》:"尽善挟治之谓神"。
〔6〕"天作"四句:引诗见《诗经·周颂·天作》。大王,太王,指古公宣父。文王,周文王。荒,大。名望增大。康,安定。
【译文】
北海有善于奔走的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畜养役使它们。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东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鱼、盐,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穿着、食用它们。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烂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所以湖边打鱼的人会有足够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会有足够的鲜鱼;农民不砍削、不烧窑冶炼而有足够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种地而有足够的粮食。虎、豹要算是凶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够剥下它们的皮来使用。所以苍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老百姓百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