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对不起”“我也不对”——论教育的力与教育效果的必然性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陈林:“对不起”“我也不对”——论教育的力与教育效果的必然性

朋友提供了一则案例。

两个小朋友排队时,突然争吵起来。朋友将她们叫到办公室。

在说明事情原委的过程中,两个小家伙又争辩了起来。

一个说:“你干嘛要踩我脚后跟?”

一个说:“谁让你走在我前面了?”

一个又说:“谁让你走我后面了?”

一个又说:“你干嘛吼我?”

朋友不说话,就让他们争吵,只是微笑地看着他们。渐渐地,两个小家伙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那个走在后面的小家伙说:“对不起,是我不好,我没有小心。”

另一个小家伙也笑了:“我也不对,不应该冲你吼!”

再看看,两个小家伙的手已经拉在一起了。

朋友让我分析,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在起作用。任何事物都处于全体与部分当中,部分又处于整体与部分当中。也就是部分与整体总是处于相互依赖的状态中。这里就有一个因素在里边。那就是。比如,我们的肢体在我们身体的整体中,肢体中的组织又处于肢体的整体中。但它们相互依赖,以至于无穷,这期间,就有一种“力”在里边。这种“力”让人成为活生生的人。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当然也生活在全体与部分当中。两个小朋友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此时他们就有相互作用的力。这个力里边有相互冲突的力,但同时,这个相互冲突的力里边也有相互同一的力。这种力便是一种反思的力。相互冲突的力构成了一种现象的躯壳,也就是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的“事件”,但反思的力量却能逐渐对这躯壳进行扬弃,从而到达了事物“持存”状态,这种“持存”就是事物的矛盾统一状态。

与此同时,两个小朋友一起和老师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其间也会形成一种。这种力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力,但这种是外在的,这种外在的力却有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就是将激发起孩子想成为“好人”的力量。因为教师往往代表的是正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自然也会映射到孩子们的心中。

但,这里可能要区分两个概念,那就是偶然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否一种偶然性,也就是,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恰巧具有了一种反思的力量,教师的正面形象恰巧引起了孩子心中的正义感。这就是所谓偶然性,或者可能性。但事实上,这样的效果确实发生了,而且是一种必然性的发生。这里自然就会有一种“根据”在里边。

“根据”能够让事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达到一种统一。这里的根据,也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次教育的内容是,教师帮助两个孩子解决纠纷,形式是,教师作为第三方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宣泄,也让他们反思。但,教师何以具有这样的力量,我想,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在孩子当中树立的榜样,或者教师自身对于教育实质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透彻的。所以,从这方面讲,教师的作用是何等地巨大啊!正是因为这次的教育现象与教师平时营造诸多教育现象也形成了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至于一种解决问题的力量最终必然发生了。但,是不是,也可能因为那个首先道歉的孩子通过反思,想起了别的事件中首先道歉的举动呢?有可能,但我宁愿相信,这是教师的力量,因为无论如何,是这位教师朋友建构了一种教育的形式,说明她是真的懂得。

这样,这种必然性,看起来就好理解了,这种必然性构成了一种概念——在一定的前提下(比如教师给孩子持续的正义形象),不教育,就是教育,也就是称之为——影响力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