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以形式表达“我”的歌音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以形式表达“我”的歌音

——关于古诗词学段融通教学的思考(三)

我就是一根筋儿,既然跟《登鹳雀楼》杠上了,就索性又来到五年级跟这些高年级的孩子交流一下。

我让一两个孩子背诵《登鹳雀楼》,实际情况是,孩子们真的已经遗忘了不少。第一个孩子,我提醒了“白日依山尽”,他背出了“黄河入海流”,然后就背不下去了,他还告诉我,他们语文书中的会背,我说,这是二年级语文书中的,他表示十分惊讶。我理解,他所说的“语文书”,是他们正在学的语文书。

也好,这倒是好让我从“知识的零起点”与他们进行交流了。我让他们读几遍这首诗,然后让他们理解了哪一行,就如实地说说哪一行的意思。

五年级的孩子真的是不在话下,除一位同学将第三行的意思说成“能看到很远的景色”外,大多数孩子们很快就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看起来,中年级对于精确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是帮了他们不少忙(这也说明中年级拟定的“领悟诗文的大意”的课程标准还是靠谱的)。这同时也说明,在高年级如果给古诗配上一些注释,他们是有能力理解诗文的意思的。

既然这么快就理解了古诗,那我们来读读吧。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助古诗将自己的感情诵读出来,我先让孩子们自由准备了一下。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诵读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而且他们对古诗的借助也几乎差不多:

将“依”拖长,将“入”读重,将“千”拖长,将“更”和“一”读重。只是在整行的声音轻重处理上有所不同。一个男孩子最后一行读得若有所思,所以声音很轻,一个女孩子最后一行则读得又重又长。

在我提问大家借助了古诗的哪些字词表达情感的时候,他们证明了我以上的体验是正确的。按照怀特海先生的学习韵律的理论,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开始有抽象判断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了。

于是我问,你们觉得可以抓住古诗的哪些方面,把古诗诵读好呢?

有一个孩子立即站起来:“节奏!”这说明,在中年级是可以渗透节奏的知识,然后在高年级直接强调关于节奏的读法。

我问他们,这首诗的节奏指的是什么?他们自然说出了“23”的节奏感来。

我不动声色,我问:“除了这样的节奏之外,我们还要抓住什么诵读呢?”

也有孩子举起了手:“情调!”

说得真好!我追问:“这首诗的情调在哪里呢?”

“第三四行!”

我说:“我知道你们会这样说,那么第一二行看起来就不要啦?”

一个孩子说:“要的,要的,没有第一二行,第三四行怎么会说要看更远的景色呢?”

我说:“如果这个景色不美,也可以不要的!”

他们连说:“美的,美的!”

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追问,这两句诗里的景色怎么美了!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美也有美的情调。

我真想告诉他们,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心理节奏”了,但还是忍住了。

最后,我是忍不住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首诗呢?”

是的,高年级的孩子是如此回答的:“人,要有上进心!”

这跟中年级孩子的回答完全不一样。中年级孩子还处于对世界的感知上,而高年级孩子已经开始探求对自我的价值判断了。

这样,我们来看课程标准对于高年级古诗文学习的要求,还是很有合理性的: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这是一种抽象的,或者是一种赏析的要求了,也就是怀特海先生所说的引起对知识的“综合效应”!

古诗除了内容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形式,这形式便是语调、韵律、节奏,通过如上的综合形成一种歌音!当然,这歌音里还包含了古诗的意思,包含了诵读者个人的知识背景,还包含了诵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等等。这也正是上述有的孩子个性化处理一个整行诗的语调的原因所在吧!

所以,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或许可以达到通过诗歌形式表达“我”的歌音的境界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