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年级古诗教学,弘扬古诗“言志”的传统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高年级古诗教学,弘扬古诗“言志”的传统

——学段融通古诗教学传承文化传统的思考

高年级古诗教学,弘扬古诗“言志”的传统

——学段融通古诗教学传承文化传统的思考

让一个六年级孩子来解读《登鹳雀楼》,他解读出来的意义与五年级差不多,还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判断,只不过他的意义视野仿佛宽广一点,连“白日”“黄河”都被赋予了人生判断的价值了。他是这样解读的:

连白日也有依山而尽的时候,黄河也终于要流入大海,这不是告诉我们,若要看得更远,走得更远,人就要努力上进,走上更高的境界吗?

我不得不敬佩这个孩子。

这使我突然想到了诗言志的传统,早在《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后来《左传》里也提到诗以言志。正如希腊的悲剧传说出自祭祀时的酒神颂歌,也有说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开始也跟祭祀颂祝有关的,远古的人在祭祀时总要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这样便有了诗言志的文化传统。

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对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或者所谓的情调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他们已经开始关注诗歌对于判断自我的作用了。正如这个孩子其实是在用白日”“黄河终归要消失在尽头,来比喻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他想说的或许是:一切都会归于虚无,我们如何让自己有宽广高远的境界呢?

我们可以看到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下册选择的四首古诗,无论是《冬夜读书示子聿》还是《石灰吟》,或者是《墨梅》,均属于言志类,且后两首都是属于将自己与世界的事物相互隐喻。用事物表现出来的本性,来象征自己的高尚志向。这些也正是中年级那种主客观分离能力的一种提升,孩子们能够站在事物对面将自己投射到事物当中,也能够将事物投射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若是在高年级教学《登鹳雀楼》,除了让孩子用形式发出自己的歌音以外,可能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多寻找古诗中的象征意蕴,比如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白日依山而尽的景色?为什么要选择黄河流入东海的情景?这里更上一层楼中的又指的是什么?

甚至也可以让孩子知晓一下诗人遇到的挫折,然后让孩子们在其中寻找诗人对这一挫折态度的影子。(兴许会有孩子分析得出来,这一首诗其实有忧愁的情绪在里边。)

接着可以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知道哪些表达志向的诗歌。教师也可以出示一两首,让孩子反复诵读,有所感悟。

然而到这里,还不能结束教学,诗人能够在世界当中发现有意味的景象来比喻人生,我们能不能做到呢?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先说,若是有困难,则教师可以出示几个有意味的景象,让孩子对人生进行象征。

当然,在课的结尾,孩子们若是能够用教师出示或者自己平时发现的有意味的景象,进行诗歌的创作,那孩子们对于诗言志的古诗文化传统,或者中国人特有的能够从世界万物中获得启示的思维传统便有了更深的认识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诗言志中的的意思,到了后来也发生了变化,有时候情感也被包含在了里了,这跟心理学的,跟西方哲学中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倒是觉得在高年级阶段,暂时将单纯理解为比较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