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应多开展课程学习类活动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小学应多开展课程学习类活动

这段时间,少先队正在做一件事情——构建学校“朗读者”平台、酝酿学校“诗词大会”。我校一直在坚持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虽然才两年,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形成的12000字论文已经在某大型核心期刊(北大中文)发表,这说明我们的课程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最近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朗读者”和“诗词大会”刚好契合我们学校“闲适性阅读课程”的核心理论——尚美、不教、自由以及评价的沙龙性质。

关于朗读理论,早年我就阅读过一本叫作《朗读手册》的专著,作者是美国教育家崔利斯。书中列举了大量亲子朗读给尤其是智力或者思想欠佳的孩子带来的变化。而我从这本书中汲取的营养则是,声音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父母朗读的声音传递给孩子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父母对于书籍的理解以及父母的思维方式和书的作者或者书中人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投射给孩子,从而改变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同时书中健康的思想内容也改变了孩子的思想境界。当然,对于那些智力正常或者已经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来说,自我出声的朗读,也是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的。而且,自我出声的朗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因为好书的文字排列本就拥有一种美感,所以无论孩子采用怎样形式的出声朗读,文字所形成的结构性美感都会影响到孩子,因为这是孩子亲身体验到的。

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中午小午读,基本上都是出声朗读,他们有时是老师带着读,有时候是小助手领读,有时候是齐读。孩子们读得不亦乐乎。

而“诗词大会”则直接应和学校的闲适性小晨诵,但我们的“诗词大会”不限古诗,现代诗也是大会的内容。关于晨诵的好处,我已经多次撰文。


这次要举办这两个活动,也是因为课程建设的需要。所谓课程,就是一种跑道。不同的是,这个跑道具有阶段性和延展性,也就是课程没有终点,只有节点。前段时间学校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的四大板块已经完成——闲适性小晨诵、闲适性小午读、闲适性读绘写以及思维教室。接下来,则需要为孩子搭建展示的舞台了。

小学课程的开展,一定不要忘记了活动,而且是教师指导但却是学生自行组织的活动。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学习关心。所谓学习关心,就是让孩子感到某项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孩子四种感到自己是“奔跑者”。

这是其一,其二便是活动能够形成某种伴随性学习。比如,当孩子们在组织“朗读者”的同时,他们不仅是训练自己的朗读水平,更多的是形成某种反思,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振奋孩子们的精气神,形成企划、组织和总结和评价的能力,当然,这其间,孩子们对朗读本身的意义也会产生某种理解,对诗词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则就是所谓伴随性学习的力量。

第三,开展此类活动,可以形成某种保险的探索。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小学开展活动,只要是健康的活动,就不会有错。因为,有研究曾经表明,孩子们大部分有用的知识其实并不是在课堂所得,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以及活动而得到。因此,小学不要怕搞活动耽误了孩子们知识的学习,虽然这可能会跟考试有些冲突,因为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针对课堂学习的,但总体上不会影响太大。小学多多开展学习类活动,可以形成某种保险的探索,也就是,只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而开展的活动,都会产生有益的正向效应。此次我们开展“朗读者”“诗词大会”,也是对我校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所以,小学应多开展课程学习类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