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古诗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古诗

明天打算执教《石灰吟》,教材将《石灰吟》与《墨梅》一起编排,表面看起来是因为两首诗都是以清白廉洁为思想主题。两首诗都编排在六年级,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也正符合,因为此时的孩子正处于自我确证,也就是判断我是谁的阶段。这正如我在不同年段执教《登鹳雀楼》时的认识。

以上的认识具有普遍意义,“清白廉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然而,若是单单这样解读,对孩子学习这首明朝古诗仿佛少了一些什么。毕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言志也是言当下之情感和意向的。而古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这期间一定是有着值得现代人借镜的传统文化的,虽然古诗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

我想这首诗,或许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而这,六年级的孩子也是应该听得懂的。

于谦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之风,是典型的儒家君子。儒家关于君子有诸多论述,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也曾说过社稷为重,民次之,君为轻之类的话,也就是,儒家一直秉承的便是“重德贱力”的思想,后来因为墨家的影响,儒家文化也在德与力的平衡方面作了调整,但杀身成仁这样的思想却一以贯之。

于谦身上便具有这样的文化烙印,“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一直在是他坚守的思想。

这样一来,于谦所表现出来的,便不仅仅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了,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人”——君子的风骨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于谦对世俗的价值观有着很强的排斥,这也导致了他总会受到诬陷,以至最后一次被诬陷致死。

而且,在于谦以及于谦的这首诗里,还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石灰”一般只有在下层工人进行建筑的时候才会用到,而作为士大夫的于谦能够注意到石灰,并且对石灰引起了如此之兴趣,也足以说明,他对下层劳动的同情和关注。而事实上,于谦其它的诗歌也真的表露出了某种归隐思想。

这样一来,我们还真的不能仅仅从清白廉洁的道德主题来解读这首诗。而要将这首诗上升到传统文化对于作者的影响上。

这样,我们才能让正在确证自我、寻找自我的孩子以真正的启发。也就是,这首诗首先写的是历史事件,反应的是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古已有之,而且已经浸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

与这首诗放在一起的另一首《墨梅》,则可能反应了另一种“儒林之外”的文化,有点类似于“道家”抱朴自然的意味了。

当然,对于古诗中传统文化的强调,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们回归历史,而是以传统为借镜,而反思当代生活,使六年级的孩子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将小我与国家、与自然结合起来,获得一种立体的存在观念。

不知道明天课堂效果如何,但今天的思考令我很有触动,其实教学古诗,或许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感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气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