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经历的意义是什么? ——续《我们要按阅读的基本概念引导孩子阅读》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阅读经历的意义是什么?

——续《我们要按阅读的基本概念引导孩子阅读》

一位我很敬重的高端编辑看了我昨天《我们要按阅读的基本概念引导孩子阅读》的微文,给我关于阅读基本的行为是抽取属于自己的意义点赞,但同时提出了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

当然,我要先查阅官方的意义的构念: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上述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认识、含义和精神内容。说阅读经历意义,就是要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懂得一种含义或者体验一种精神内容。

幸而我还读过一本《汉字字源》,知道即心音也,是心发出来的声音。查阅《汉典》,亦如是,“意”即,“志”即也。也就是,“意”就是心中能够记住的东西。心中能记住,首先自然要基于一种理解的。

,即,是孔子眼中美好神圣的东西。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与的关系是表里的关系。“义”更多的表现在通往的路途或者与外界交通的路途上。也就是一般表现为某种形式,一种美好的形式。怪不得,是一种“美好的我”的意思。

这样“意义”的意思似乎有些明朗了,应该有认识”“含义”“精神形成某种形式的意思。

我的人生有意义吗?这里可能就是自己所获得认识”“含义”“精神能够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意思。

比如,“我热爱教育”,这是一种精神。但是,若没有一些形式表现,则我会感到十分空虚。但正如现在正写作一样,“我热爱教育”通过我思考教育并且写出来而表现了出来,而且因为表现得有些正确,而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样,我就会觉得我的教育生活是有意义的。

再比如,今天这位高端的编辑提出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我通过思考而获得了某种认识,理解了某种关于意义的“含义”,现在通过我的小陈语林的公众号表达出来,我就感到我的做法是有意义的。

这样,我们回到阅读就是经历意义就可以理解了。拿我今天读的一本《转型与断裂》的书来说,可能会形象一些。这本书确实让我获得了某种对中国社会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15年所发生的转型以及某种历史连续性的断裂的认识,作者以社会学的视角,辅助哲学的思维,将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进行结构化,让我感到十分清晰,读起来也感到十分愉悦。于是,我说,我经历了一个意义

第三,我确实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诸多社会学语汇的含义。比如总体性社会,比如精英阶层,比如弱势群体等等。这些语汇通过孙立平教授有关事例的列举,而显得更加清晰。我感到很满足。于是,我说,我经历一个“意义”。

与此同时,因为养成了这样读书的习惯,我也感到我每天在这个读书的时间段显得很有意义,因为我感到我的精神被形式化了,而且这种形式看起来很美,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阅读生活。于是,我也说,我经历了一个意义

而关于我们学校对孩子课外阅读正常的要求积累好词好句的做法,我倒是没有十分在意,但正如上述,我记住了一些关键的语汇。这跟好词好句还是有些区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孙教授的语言风格一定会影响我今后的写作,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这样一来,阅读首先是经历意义,然后才会想到意义通过哪些关键的语词形式表现出来,是确乎真实的。

所以,我依然坚持学校应该多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虽然这组织起来似乎有些困难,但惟其如此,我们才正确地使用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概念。

小陈的话:阅读经历的意义是认识、含义和精神及其表现出来的形式。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