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先学“本色”的语文 ——部编教材杂谈(一)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让孩子先学“本色”的语文

——部编教材杂谈(一)

一直在阅读很多的研究部编教材的论文,深深为很多专家、一线教师对部编教材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但教学内容的不同,会导致孩子对语文以及语言运用的认识的相异,而这就涉及到人的灵魂和行动的变化了,而一旦涉及到这些变化,语文教学从策略到技术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仔细翻阅这本一年级上册的教材,让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便是所谓本色的语文。我以为这个“本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便是那本土的语文。所谓语文,就是语言对世界的纹饰,这就涉及到谁来纹饰的问题。对于中国人,当然就是华夏子孙对世界的纹饰。自然,这个纹饰就是渗透了华夏子孙的精力、精气和精神了。这有点像动物对于在某个地盘留下自己的气味的意思。所有的汉语言文字,自然首先就是带着中国人的气味的。倘若将这气味去掉,而单单就留下某个全世界都通用的标记,或者用了外土的气味来作标记,我们便会失去了自我。比如,一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开篇就把中国人响当当地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明确的定位。接着识字第一篇就是天地人。天地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人始终坚持物我交融,物我感应,人汲取了天地的精华,是天地的造化。讲好天地人,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渗透中国的哲学思想。而这,将是开启中国味道的语文的宝石。

第二,便是那“本生”的语文。语文一定是在交际中产生的。然而,不同的交际将导致不同的语文产生的方式。中国的语文往往具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性质,很多文字都跟家庭、纲常秩序、特有的历史文化有关。中国的文字有一种向内的性质,大多是表达了由万物对自我的理解。人与人交际,也往往谈论的是为人的法则,做人的规范。这既是中国的文字保守的一面,也是它具有向心力的一面。所以,学中国的文字,人与人具有中国性质的交际很重要。也就是强调师生、生生之间在一种和融共恰的关系很重要。尽管因为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字开始逐渐开放,开始表达一种向外的意识,探索自然的法则,科学的精神,但中国文字在有秩序的伦理关系中产生这一点不会改变。所以,中国的教师,也要有中国的特点。比如一年级教材《影子》,是中国的作家写的,便是一首有的诗歌,一个,一个,不就是中国人群体意识、集体精神的表现吗?这首诗是一定要让孩子与孩子在交际中学习的,是要走进孩子当中的;而老师,也不妨做一个呀,让孩子们懂得师生之间的和融共恰啊!

第三,便是那“本质”的语文。当然,世界上所有的语文都具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语言的本质,语文的本质,而人类学语文也具有共同的特质,学语文的本质,不是学符号,而是学情境,感受文字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这一点,任何国家,任何种族,都是一样的。所以部编教材往往除了强调师生、生生之外,还注意课内和课外,学校和家庭,人和自然、口语与文言等等的综合性情境,这使得孩子们和使用者们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语言使在情境中使用的本质。这些,看看教材中的练习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不仅仅有本色的语文,还有个性的语文,还有各种不同层次使用的语文,但看起来,先让孩子学习本色的语文是重要的。

作者简介:陈林,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校长,扬州市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研究,曾获得“七彩语文杯”苏教版教材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