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诉孩子,现实比印象更美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教育,从来就是为着人生,是为着所有的人生的,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思想引领抑或是人格塑造,一定是适合大众的人生的同时,也能给予每一个个体的滋养的。因此,教育是社会的,生活的,而更多的,则是细节的。本公众号“小陈语林”探索的更多的,就是教育细节。欢迎关注


告诉孩子,现实比印象更美

今天儿子得意地让我欣赏他的又一篇佳作,并希望老师能表扬他。读了之后,心中还真的暗暗涌起了对这后生的“敬佩”——到个图书馆,竟然思想了这个世界的喧嚣浮躁和我们内心需要的宁静,而且文笔也确乎有了一种“静”美。

但,我们俩的关系(不仅父子关系),使我足以直接提出他文章中的问题:“儿子,这确实是一篇很美而且有思想的文章。我觉得你对图书馆陈设描写,确实能衬托出某种‘静’的氛围,但恕我直言,我感到这样的描写似曾相识呢!”

儿子“额”了一下,沉吟片刻,然后令我意外地变得一本正经起来:“其实呢,这个陈设是我凭印象写的,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头脑里可以勾画出某种美好的东西来。”

好吧,儿子使我想到了柏拉图的理念样式的理论,也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基本上是人的理念的投射,理念甚至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美”也产生于我们的理念。从心理学上讲,想象和幻想,确实能给人一种热烈的美好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想象和幻想,可以虚幻的满足人的身心需要,而使人获得愉悦感,而美就是一种感官的愉悦。另一种就是格式塔理论,人总是以最完型、完美的方式进行想象和幻想。

我们也经常说,想象是美好的,现实的残酷的。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我们总感到,这现实世界一定是不美的,因为它杂乱,因为它不完整,因为它断断续续,因为它流淌着世俗的气息……

然而,如果没有了现实,其实我们也就没有了想象和幻想,一切想象和幻想的素材,都来源于现实。没有牛头,没有马面,就没有牛头马面;没有狮身,没有人脸,也就没有狮身人脸……人的心灵,是对现实的抽出,而不是人先有了心灵,然后才有了现实世界。

也就是,一切美感都是由现实产生的。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欣赏现实中的美,我们心中的美一定就是过去经验中的美,而这种过去经验的美,要么是阅读产生的,要么是心灵对过去实在的抽离然后进行的组合。这种格局如果不改变,那么,你心中所谓的“美”将会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总这样表达心中的美,那你写出来的美就一定是呆板的。正如儿子所写图书馆里的陈设,我居然似曾相识一样。

“美,不光是因为它的形式,更多的还因为它充满了某种生气,有时候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超越或者创造。没有创造的美,有人曾经将它比喻成一种毒品,吸食到一定的程度,人就会麻木了!

儿子吓了一跳:“真的这样吗?不会吧?”我说:“是的呀,要不然我怎么会觉得虽然你对图书馆的陈设的描写让我确实感到了某种‘静’,但我读的时候却没有发生某种愉悦感啊!”

我随手指了指儿子房间里那座手掌形状的沙发,对儿子说:“如果你要用这沙发衬托房间里弥散这的你的个性,你会怎么说?”

儿子思索了一会儿:“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很看好的,我以为这红色的手掌沙发样子像‘OK’的形状,正如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好’一样!”

我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这就是你的心灵对沙发的抽取了。你很会抽取。所以,今天再去好好观察一下图书馆吧!”

儿子点了点头。


如果您阅读到了结尾,烦请您再一点下面的广告,谢谢!另,公众号最近推荐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大家可以放心在当当网里购买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