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重点到底是什么? (现状阐述)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竭诚欢迎您关注本公众号,您也可以加作者微信号“yulinjushi”(玉林居士的拼音)进入“语文老师读教交流”微信群聊

语文教学重点到底是什么?

(现状阐述)

教学重点的预设几乎是每一次语文教学设计流程都要经历的环节。众多的语文教学设计文本,教学重点很直观地以“教学重点栏目”得到了“安排”,然而我们发现,无论是文本还是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实际教学过程,在教学重点的实际体现上却很成问题。当下,语文教学重点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多数一线教师虽然比较认可,但对其认识还存在严重的模糊性。课程改革已进入纵深,一些传统的教学概念亟需澄清或再认识,比如:语文教学重点到底是什么?

一、语文教学重点的现实状态——推敲不得的“多样性”

当前,老师们对语文教学重点的理解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却基本上经不起推敲。悉列三种观点加以论述:

(一)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重点的语文知识——不到位

从直观认识上,很多老师认为,所谓的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重点要让孩子们掌握的“语文知识”。这种“重点知识观”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及其教学目的的认识不到位,教师过于强调知识工具性,语文教学重“文”“道”的灌输,而这,已被小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为不科学;另一方面,也是对“语文知识”本身认识的不到位。大多数老师认为,语文知识就是纯语言表述的概念性知识,比如试卷中所考的“百科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等。但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i]的精神,所谓的语文知识,绝不仅仅是纯语言所表述的概念性知识。对于语文知识,李海林和王荣生两位教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鉴定。李海林教授认为,所谓的语文知识,应该是一种言语知识,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言语活动的知识,即如何通过言语活动交流思想感情的知识。但它以言语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为序列。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区别于积累的过程),其体系是网络性的、滚雪球式的、全息的[ii]。也就是说,它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有言语知识的全部内容,体系各部分的差异不是知识内容上的不同,而是熟练与否、成熟与否、深刻与否、复杂与否的不同。老师们通常认为的语文知识,很类似于王荣生教授在其《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中所说的“语识”,然而王荣生教授认为,语识一般为教师所掌握,而孩子则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探索”中将语识直接转化为语感能力[iii],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更侧重的应该是语感能力的训练,而非对语文知识十分明晰、从文本到大脑“搬家式”的掌握,即使那些被认为可能需要记忆的“百科知识”“道德知识”,也应在语感训练过程中附带进行。因此,语文知识是不好做“语文教学重点”的。

(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不现实

在设计操作流程层面上,多数老师将某一个或两个教学目标抽取出来“复制”到“教学重点栏目”中。他们认为,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重点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虽然有学者指出,一堂语文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往往是综合性的,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实际上只有一个。但,我们也许可以将同一个语文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的侧面或将同一方面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但语文教学目标能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吗?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目标是我们所预期的孩子在一个学习历程之后应该发生的可测量的变化,这个变化指向的应该是结果,且这个结果很显然是属于学生的。但,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则不尽然,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是为着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应该存在于教学的进程之中。既然是在教学的进程中,则语文教学重点应能关联到教师(教)和学生(学)双方的行为。由于“所指”的不同,语文教学目标取代教学重点是不现实的。

(三)语文教学重点,就是重点的语文教学内容——不合理

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老师将语文教学重点理解为重点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似乎能应对以上的问题:教学内容能够同时关联师生双方,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对教学重点稍微重视的老师,都自然地想将教学重点与教学内容对应起来。然而,所谓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外遴选的用以教学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便具有“碎片”性质,在这些“碎片”中,虽然有“重点”的,也有“非重点”的,但我们似乎不能说,“重点”的碎片便是“教学重点”,因为即使是“重点”的碎片,也很可能需要与“非重点”的碎片进行组合后,才能为师生所教与所学。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与教学重点也很难对应,如果按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曾经提出的观点——“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iv]——则教学内容更不能与教学重点相对应了。根据以上分析,教学内容似乎被说成是构成教学重点的“成分”更合理一些。

[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ii]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iii]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本社,2004:59

[iv]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