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要一辈子了才认识自己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今天跟苏州的很多刚入职的年轻老师作了比较愉快的交流我也从年轻老师的角色走过来的,能够明白大多数年轻老师内心的想法,我试图再回到年轻的状态,以一种相匹配的角色跟他们交流。我跟他们交流三个问题。

我从最近汽车广播里进行的一个对当前的“幸福观”的调查谈起,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这个广播里最后得出的当下年轻人的幸福观大约有三个:

第一、有得吃,有得睡;第二、随时能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第三、在自己想买的东西面前不要因为存款而犹豫不决。

我把这三个问题归结和隐喻为“生物性需求”问题“安全归宿”问题和“价值选择性”问题。

选择性谈起。我们总是面临着选择。但有些选择会让我们失去掌控自己的主动性,有的选择的却能让自己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做到后者呢?我试图教大家三个方法,这三个方法我以为实际上是能够做到的:

第一,反思性认可。当我们不懂得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交给“意志”和“实在”“意志”的意思就是权威,权威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目前在选择面前的状态;“实在”的意思就是规则,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既定的规则存在,我努力了,就一定能够有回报,我优秀了,就一定会得到匹配的奖赏。然而,过分“唯实在论”和过分“唯意志论”都会让我们陷入被动的状态,甚至会过上沮丧的人生。

我教大家的方法叫作“反思性认可”。所谓“反思性认可”,就是在选择面前好好反思自己,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理由:第一,你拥有的资本是什么;第二,不要犹豫;第三,人的处事样态永远都是朴实无华的第四,少说话,多做事。这实际上对应着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也就是“刚”“毅”“木”“讷”。这样,我们就会在人生的选择方面做到主动,我就不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而且更有可能发生对自己的高度认同。

第二,自律。自律是从康德的“道德律”的观念引发来的。所谓自律,就是保证自己的人生符合一定的规律,能够做到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保证这件事情对内冶养自己的性灵,对外有益于这个世界。对于一个年轻的老师来说,要在工作上做好一件事情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年轻的荷尔蒙过于旺盛,他们有很多很多很强的欲望,所以他们缺少一种能力,就是“会聚”,把自己所有的优点“会聚”到一件事情上,然后把这件事情做。比如,我从35岁开始,认真的做语文教学的课题,以至于我目前对语文教学能够发生自己深刻的理解,而且感到自豪,对学生和教学改革也会发生好处。自律,我以为有三种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知道自己要做的那件事情;第二个境界,就是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对教学改革有帮助;第三个境界,就是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情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三,修炼。一辈子做一件事情是硬件,是需要“勇气”(柏拉图)的参与的人还需要软件,就是修炼而来的精神品质。我跟年轻老师们介绍了三种方法。首先当然是读书。没有读书,就谈不上修炼,因为修炼是需要掌握很多文化性的知识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西方有关哲学的知识。只有多读书了,才能做到如老子那样的“不出牗而知天下事”。其次便是拜师交友。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一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三点就是静心。秦晖说,“人生如沸,反思当静”,老子说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能够心明眼亮,看清自己浮躁的时候看不清的东西。

最后,我跟年轻老师们说,我只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能在选择面前不再犹豫,才能真正与自己心爱的人相濡以沫,也才能做到“有得吃,有得睡”。我们安全感、归宿感以及生物性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我想,那就一定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过上想要的人生,既做好教师,又做好了人。

是啊,我希望年轻的老师们,能够早些认识自己,不要等一辈子过很多了乃至过完了,才真正认识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