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致病菌、一级致癌因子,目前证明至少有70多种疾病与其相关; 它主要定植于胃粘膜,因此与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相关MALT淋巴瘤等的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被它感染后,有部分人并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一旦它酿成大祸,比如造成消化性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的时候,才被人所重视; 由于抗生素耐药、中国式共餐的原因,对它的剿灭,目前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即使完全清除,也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所以,专家们称之为藏在胃里的幽灵! 本文简单讲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坏处、治疗的好处、以及如何治疗和检查。 狡猾的潜伏者至少在6000年前,人类的胃里已经有它潜伏了。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了它: 1982年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1985年Marshall吞服细菌证明其致病性; 1994年美国将消化性溃疡列为首个根除指征; 1994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第1类致癌原; 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主要寄生在胃内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酸里存活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菌体光滑,呈s形,有4-6条鞭毛。 由于它的螺旋状结构,狡猾地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不与胃酸直接接触。 由于有胃粘液层的保护,胃酸也对它无可奈何。 它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也可直接激发免疫反应,从而造成胃黏膜炎症。 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影响胃酸分泌。 若使胃酸分泌增加,则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 而使胃酸分泌减少,则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 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导致萎缩/肠化生、乃至不典型增生的发生,而这些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可怕的幽灵“菌团”无数研究已经确切认定,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引起多达70多种疾病,最为常见的就是与胃相关的疾病: 数据表明: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存在地区差异,约为40%~60%,也就是说,在我国约有7-8亿人已经被感染。
当然,有大约70%的感染者,在初期并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但是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被伤害,这些人的胃,在电镜下都可看到炎性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逐渐出现,持续性加重,最终会出现病理上的变化,比如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甚至胃癌。 也就是触发correa级联反应,即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也与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预防这些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使高危患者获益。 根除治疗,利大于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普通人群的4倍。 但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发生胃癌,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强、致癌机会较高的菌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胃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 感染虽是胃癌的首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其他还有,如生活饮食习惯、遗传、基因异常、EB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物质接触等。 我们建议根除的理由在于:
幽门螺杆菌还有“好处”?有些人担心,根除幽门螺杆菌潜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
实际上是:
哪些人必须根除治疗?建议成年人,只要没有抗衡因素,一经发现,都建议根除。 最佳年龄是18-40岁;最好在萎缩和肠化发生前; 14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议检测和治疗。 以下人群建议检测并根除:
如何检查和治疗?我此前做过一个表格,可以参考这个表来处理: 检查首推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简单快捷、准确、无创、无痛苦,碳14不适用于孕妇、12岁以下儿童(一说14岁以下),缺点是可能会受药物影响,需要1月内未服用抗生素、两周内不服用拉唑类等抑酸剂,以及铋剂。 治疗首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摒弃此前的三联疗法,具体可让专业医生为您开处方,不可擅自用药。根除率在80-90%左右; 停药一个月后复查碳13/14,已确认是否根除成功;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喂食、避免相互夹菜等; 主要参考资料:
潜心科普,不媚俗流 撰文、编辑:老杜 联系:dulin6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