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创新方法评价体系

 服务认证馆 2020-06-28

目录

前   言 II

引   言 III

0.1 总则 III

0.2 本标准采用的过程方法 III

0.3 质量技术创新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创新方法的基础支持 2

4.1管理者承诺 2

4.2资源保障 2

4.3文档管理 3

4.4运行管理 4

4.5审核和改进 5

5、质量技术创新循环 6

5.1总则 6

5.2顾客需求引领 6

5.3检验技术驱动 6

5.4失效机理研究 6

5.5过程系统优化 7

6、顾客需求引领 7

6.1总则 7

6.2了解顾客需求 7

6.3分析顾客投诉 7

6.4开展顾客满意测量 8

6.5确定产品要求 8

7、检验技术驱动 8

7.1总则 8

7.2确定检验要求 9

7.3提升检验技术 9

7.4检验控制 9

8、过程系统优化 10

8.1总则 10

8.2专项改进 10

8.3系统优化 10

8.4质量技术创新 11

9、体系保障和效果评价 11

9.1体系保障 11

9.2效果评价 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政国誉认证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政国誉)提出、起草并归口。

本标准(中政囯誉认证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何峥嵘、项默、吴旺水。

引   言

0.1 总则

企业创新方法工作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运用创新方法,为优化业务流程、改进技术与工具、培养组织与人员,在管理者承诺、资源保障和文档化管理的基础支持下进行的策划、实施、审核与改进的过程。在企业创新方法工作运行中,企业收集相关方的创新需求,实施创新方法工作,达成相应的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输人,是企业在经营、研发、生产、保障等业务领域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需求,一般可包括:解决产品和服务问题;设计新产品;提高流程绩效;培养员工;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持续实施并改进创新方法工作,输出的创新绩效一般可包括: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持续改进;促进知识共享,加速人才成长;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

0.2 本标准采用的过程方法

策划:理解企业对于创新方法工作的需求,制定创新方法工作的方针和目标;

实施:在经营、研发、生产、保障等业务流程中运行创新方法工作,获得创新的成果;

审核:监控和评审创新方法工作的效果;

改进:根据审核结果持续改进创新方法工作。

0.3 质量技术创新

已建立较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实施“顾客需求引领检验技术创新,检验技术创新驱动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实现质量技术创新”的循环式质量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a)强调顾客需求引领,从了解顾客需求、掌握顾客投诉、顾客满意测量三个方面充分识别顾客的关键需求,并以此引领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实现质量技术的不断创新。

b)强化检验作用,基于顾客需求进行检验技术创新,快速隔离不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同时结合对不满足顾客需求产品的失效机理研究,进一步落实源头预防和控制,促进研发、采购、制造和售服过程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

c)重视失效机理研究,对于顾客投诉及检验发现不满足顾客需求产品,均要分析确定其失效机理,并从研发、采购、制造和售服过程全面识别潜在风险。

d)实行全过程的系统优化,以标准完善或支撑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作为质量技术创新的输出,确保创新长效实施。

企业创新方法评价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认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一些要求。同时给出了组织开展质量技术创新循环的方法及应用评价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实施创新方法工作的企业,也适用于追求卓越的制造业组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37097一2018 企业创新方法工作规范

GB/T38356一2019 质量管理 基于顾客需求引领的创新循环指南

3、术语和定义

GB/T19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创新方法innovation method

应用一种或多种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实现创新的技术。

3.2 最高管理者top management

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3.3 组织organization

为实现目标,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功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3.4 顾客customer

能够或实际接受为其提供的,或按其要求提供的产品(2.7)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3.5 过程process

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3.6 方针policy

(组织)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组织的宗旨和方向。

3.7 企业创新方法工作enterprise innovation method

企业运用创新方法,为优化业务流程、改进技术与工具、培养组织与人员,在管理者承诺、资源保障和文档化管理的基础支持下进行的策划、实施、审核与改进的过程。

3.8 质量技术创新qual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将新型或改进的技术应用于质量实践的活动。

注:本标准中质量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提升,以及支撑性软硬件(包括支持各过程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自动化设备、工具、工装等支持全过程的硬件)的研发应用.

3.9 逆向驱动循环reverse driver cycle

通过目标来推导具体的实现方法,目标达到后又不断提高目标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注:本标准中逆向驱动循环主要体现为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不断识别,推动质量技术的不断创新,使顾客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

4、创新方法的基础支持

4.1管理者承诺

最高管理者是企业创新方法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宜通过以下活动实现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性:

a)制定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方针;

b)制定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目标,并分解到相应的职能和层次上;

c)确保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管理职责、权限和有效沟通;

d)确保资源的配备;

e)组织管理评审;

f)推动创新方法工作改进、提高。

4.2资源保障

4.2.1人力资源

应明确创新方法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并确保从事创新方法工作的人员满足相应的条件。

应组织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教育培训,宜包括:

a)规定创新方法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求,并规划和执行;

b)组织全体员工按业务领域和岗位要求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并形成记录;

c)组织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工作要求的培训,并形成记录。

应明确员工参与创新方法工作获得创新绩效的奖励和报酬。

4.2.2基础设施

应根据需要配套相关资源,以确保创新方法工作的运行,包括:

a)软硬件设备,如创新方法工作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等;

b)办公场所。

4.2.3财务资源

应设立创新方法工作经常性预算费用,保障创新方法工作的正常进行,宜包括:

a)用于创新方法工作的费用;

b)用于创新方法工作管理机构的运行费用;

c)用于创新方法成效激励的费用。

4.2.4信息资源

应编制程序并文档化,以规定创新方法工作的信息管理与应用,可包括:

a)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及时获取企业的创新方法工作需求、进展状态和成果;

b)对信息进行分析,优化创新方法工作;

c)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相关的知识库,并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

d)在对外发布信息之前进行相应审批。

4.3文档管理

4.3.1管理内容

创新方法工作文档应包括:

a)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方针和目标。

b)企业创新方法工作手册,包括:

-创新方法工作机构设置、职责和权限的相关文档;

-创新方法工作的程序文件或对程序文件的引用;

-创新方法工作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

c)本标准中要求形成文档的程序和记录。

4.3.2管理要求

创新方法工作文档应子以控制,宜包括:

a)建立、保持和维护文档;

b)明确文档的保密级别、保管方式和保管期限;

c)发布前经过审核和批准,修订后再发布前重新审核和批准;

d)易于识别、取用和阅读;

e)对因特定目的需要保留的失效文档予以标记。

4.4运行管理

4.4.1制定方针

应制定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方针。创新方法工作的方针应:

a)与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一致;

b)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c)形成文件。

4.4.2明确目标

应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的目标。创新方法工作的目标描述应:

a)与企业创新方法工作方针一致,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b)可测量;

c)形成文件。

4.4.3建立管理机构

应为创新方法工作设立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宜负责:

a)制定活动计划,并形成记录;

b)明确工作流程、责任部门及岗位职责;

c)明确企业创新方法工作的绩效评价方式;

d)协调、监督和考核各级组织的实施;

e)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4.4.4建立内部沟通渠道

应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的沟通渠道,确保其有效运行,沟通方式及内容宜包括:

a)跟踪计划的执行和状态,形成报告,发布到相关方;

b)组织定期或事件驱动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发布到相关方;

c)在企业内公告创新方法工作的进展信息,并收集员工的反馈。

4.4.5实施过程

内容 创新方法工作的实施过程包括: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方案、验证方案。

方法 在创新方法工作实施中,采用的创新方法可分为三类:

a)技术创新方法:是指应用创新方法于产品设计、产品制造等活动中,以解决矛盾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如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物场分析、创新原理、进化规律、标准解系统、创新思维等;

b)管理创新方法:是指应用创新方法于产品质量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售后管理等活动中,以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 并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果的技术; 如SWOT分析、流程分析、质量功能展开、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仿真模拟、流程优化、精益营销、现场管理等;

c)知识工程方法:是指应用知识共享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活动中,以提升业务活动绩效的技术。如知识搜索、知识问答、知识百科、知识专题、知识地图、实践社区等。

4.4.6识别问题

应收集企业面对的实际问题,并识别出适合采用创新方法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宜包括:

a)顾客反馈的问题;

b)组织内部业务流程或产品的问题;

c)预测企业发展的能力短板。

4.4.7分析问题

应了解问题发生的情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问题采用的创新方法可包括:

a)功能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物场分析等技术创新方法;

b)SWOT分析、流程分析、质量功能展开、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等管理创新方法;

c)知识搜索、知识问答、知识百科、知识专题等知识工程方法;

d)它们的组合和其他方法。

4.4.8选择方案

应针对问题的原因形成方案集,并选择适合的方案。

选择方案采用的创新方法可包括:

a)创新原理、进化规律、标准解系统、创新思维等技术创新方法;

b)仿真模拟、流程优化、精益营销、现场管理等管理创新方法;

c)知识搜索、知识地图、实践社区、知识问答等知识工程方法;

d它们的组合和其他方法。

4.4.9验证方案

应验证方案的效果。验证方式可包括:

试验;仿真;样机;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

4.5审核和改进

4.5.1审核要求

应建立和保持内部审核程序,策划并实施相应的审核,以达到下述目标:

a)确保创新方法工作符合本标准;

b)持续改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性,可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5.2内部审核

应定期进行本标准的内部审核。

注:内部审核是指企业内的评审主体实施的审核活动.

4.5.3外部审核

可定期参加本标准的外部审核。

注:外部审核是指企业外的评审主体实施的审核活动,

4.5.4分析与改进

应根据企业创新方法工作方针、目标对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5、质量技术创新循环

5.1总则

质量技术创新循环, 简称CTFP循环, 是由顾客需求引领(Customer orientation, 简称C) 、检验技术驱动(Test technology drive, 简称T) 、失效机理研究(Failure mechanism analysis, 简称F) 及过程系统优化(Process system optimization, 简称P) 四个环节组成的逆向驱动循环。组织识别顾客需求, 通过检验技术创新以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然后,通过失效机理研究,系统识别全流程潜在风险并实施过程系统优化。通过CTF P循环, 不断完善标准、研发支撑性软硬件, 进而实现质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不断满足。

5.2顾客需求引领

建立了解顾客需求的方法,识别、确定和分析顾客需求和期望,并有效将其转化成内部可以理解的产品要求。

5.3检验技术驱动

将产品要求转化成对产品或零部件的检验要求,提升检验技术并强化检验,快速识别并隔离不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5.4失效机理研究

构建失效分析平台,运用专业技术、质量工具,深人研究不满足顾客需求产品或零部件失效原因,系统识别全流程潜在风险。

5.5过程系统优化

基于失效机理快速改进,结合全流程潜在风险系统改善,通过检验标准、图表、设计要求为主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提升,以及支撑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实现质量技术创新。

6、顾客需求引领

6.1总则

通过了解顾客需求,分析顾客投诉,开展顾客满意测量等方式,明确顾客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产品要求。

6.2了解顾客需求

6.2.1直接获取顾客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顾客访谈等方法,了解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其优先次序。顾客需求和期望包括产品特性、可靠性、性价比、交付周期、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6.2.2间接获取顾客信息

运用互联网技术,从网络、媒体、科研成果等获取顾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利用自身经营网络体系,从政府平台、市场、相关行业协会、经销商、维修服务商等渠道获取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相关信息。在获取信息时,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从信息源的权威性、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进行甄别。

6.3分析顾客投诉

6.3.1投诉响应

组织宜建立有效途径收集顾客投诉,让所有投诉者易于实施,并能获得投诉和解决投诉的相关详细信息。处理投诉时,组织的处理过程和支持性信息应易于理解和使用,信息应表达清楚。对投诉信息按照其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6.3.2专业分工

可按照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组建一系列组织内部跨部门团队,对应顾客投诉信息,进行快速分类、分析和处理。

6.3.3投诉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大文本分析技术,通过分词处理、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挖掘潜藏在投诉中的关键信息,了解用户的情感倾向,掌握用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集中关注点。

6.4开展顾客满意测量

6.4.1测量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跟踪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与竞争对手和标杆对比。

6.4.2针对不同顾客群,如经销商和终端顾客,采取不同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测量方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用于改进。

5.4.3通过对顾客的跟踪、回访等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顾客对组织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6.4.4可通过自身的调查研究或独立第三方机构,获取和应用可与竞争对手和标杆相对比的顾客满意信息,识别改进机会,改进组织绩效。

6.5确定产品要求

6.5.1识别关键需求

基于顾客需求、顾客投诉及顾客满意测量分析结果, 应用顾客关系管理(CRM) 、卡诺(Kano) 质量模型等工具,识别顾客关键需求。工具和方法参见附录A。

6.5.2转化关键需求

应用质量功能展开(QFD) 将顾客需求转化成产品在设计、生产、检验等方面的产品要求。

6.5.3明确产品要求

将产品要求或适当提升的产品要求作为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依据,以增强组织竞争力,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7、检验技术驱动

7.1总则

将产品要求转化成对产品或零部件的检验要求,基于检验现状提升检验技术并强化检验,以快速识别并隔离不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为失效机理研究提供对象,为加强源头预防提供依据。

7.2确定检验要求

7.2.1分析检验现状

根据产品要求,从检验标准、检验设备、检验执行等方面调查确定现阶段检验控制的相关情况。检验现状调查方式多样,如现场、现物、现实调查,基于现行标准的符合性试验验证等。

7.2.2确定检验失效原因

结合产品要求及检验现状,确定失效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原检验标准缺失或不合理、检验方法不正确、检验设备不合适、检验执行不到位等。

7.2.3制定检验要求

综合顾客要求、检验现状及检验失效原因,制定可执行的产品或零部件的检验要求。

7.3提升检验技术

7.3.1优化检验标准

依据检验要求,采取模拟环境试验、极限试验等方法,优化检验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一检验方法优化。评估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快速性及经济性,并以此驱动检验方法的创新。应用试验设计(DOE) 、加速寿命试验(ALT) 、多环境应力强化试验(ME OST) 等工具和方法, 提高检验方法创新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工具和方法参见附录A。

一调整检验方式。结合检验要求及产品特性,采取全数检验、加严专项试验等方式,加严控制。6.3.2提升检验能力

采取专业技术应用、职能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再造、统计过程控制(SPC) 技术应用、过程控制计划(PCP) 优化等方法, 应用自动化技术, 从提高精度、效率、稳定性等方面研发、改进检验设备。

6.3.3提高检验执行力

应用信息化技术,细化检验操作指导要求,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7.4检验控制

7.4.1检验执行

应用检验技术,对产品或关键零部件开展检验工作,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隔离。

7.4.2效果验证

基于检验执行情况、产品要求满足情况进行检查。

8过程系统优化

8.1总则

基于失效机理及全流程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改进,并将结果转换成检验标准、图表、设计要求为主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提升,以及支撑性软硬件研发应用,实现质量技术创新。

8.2专项改进

8.2.1实时改进

基于失效机理,针对关键质量特性、关键影响因素,应用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采取结构优化、防错防呆、管理改进等措施,确保问题快速、有效解决。

8.2.2效果验证

关注顾客投诉信息、顾客满意测量结果以及检验数据,以验证改进的有效性。

8.3系统优化

8.3.1研发过程

应用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等工具,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精益化设计等,完善设计标准和研发知识库,

8.3.2采购过程

包括供应商质量改进、与供应商的标准协同、供应链互动及跨界提升培训等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采取强化入厂检验的方式验证供应商改进的有效性。

8.3.3制造过程

运用自动化技术、防错防呆、全面生产维护(TPM) 等方法。全面推进对设备的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实现对设备及其配件的智能化管控。推行全面质量控制模式,采取信息化手段让员工了解岗位要求并强化监管,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工具和方法参见附录A。

8.3.4售服过程

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产品故障诊断和预测,同时对售服过程实行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

8.4质量技术创新

8.4.1形成标准

将检验技术驱动环节以及系统优化的成果总结形成以检验标准、图表、设计要求为主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8.4.2支撑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

应用信息化、自动化等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支撑性软硬件的升级换代。

9体系保障和效果评价

9.1体系保障

为使质量技术创新循环有效实施,组织可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考虑下列要素:

一建立以目标管理、组织系统、技术系统、标准系统、信息系统为五大支撑要素;

一以研发过程、采购过程、制造过程、售服过程为主要过程要素;

—以质量技术创新循环为核心。

9.2效果评价

应用质量技术创新循环提升质量技术水平,以质量改进项目形式逐步开展。可从顾客需求引领、检验技术驱动、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和效益五个方面来评价应用成熟度,质量技术创新循环项目具体评分条款分值及评价要素参见附录B.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各环节推荐工具和方法

表A.1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各环节推荐工具和方法   

环节名称

工具/方法

主要内容

主要应用

顾客需求引领(C)

顾客关系管理(CRM)

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协词组织与顾客间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从而提升其管理水平,向客户提供创新式、个性化的客户交互和服务的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客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应用于顾客需求分析

卡诺(Kano) 质量模型

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与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用于组织分析和充分理解顾客的不同需求和优先顺序,用于识别关键需求

质量功能展开(QFD)

把客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

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转化为设计、零件、工艺、生产等要求,指导产品的稳健设计和质量保证

检验技术驱动(T)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用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

用于识别产品或零部件的失效模式,以针对性进行检验方法优化

测量系统分析(MSA)

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测量系统的各个波动源以及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明确判断本测量系统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方法

评估检验时测量系统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可用于确定检验技术提升前后检验的准确性

试验设计(DOE)

安排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

可应用于检验技术研究及验证检验方法的有效性

加速寿命试验(ALT)

在不改变基本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或它们的相对主次关系的前提下,施加的应力水平选取超过规定基准条件的一种寿命试验

用于研究等效的快速试验方祛,缩短检验周期,提高检验效率

多环境强化应力试验(ME OST)

一种利用多重应力组合加速激发产品损耗,以实现快速检测出其潜在缺陷的可靠性测试技术

识别影响产品或零部件失效的环境因素,并研究建立在适当环境条件下的评价指标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后,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后,获得最终的理想解

用于发明或创新检验方祛

统计过程控制(SPC)

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并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产品与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

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改善后过程进行日常预防控制运用

过程控制计划(PCP)

对控制产品所要求的系统及过程的形成文件的描述

输出并应用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计划,可有效控制过程的稳定

表A.1(续)

环节名称

工具/方法

主要内容

主要应用

失效机理研究(F)

故障树分析(FTA)

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导找顶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件,直到基本原因事件,并用逻辑图把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用于确定系统失效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及发生概率,镀定失效原因和机理

多环境强化应力试验(ME OST)

一种利用多重应力组合加速激发产品损耗,以实现快速检测出其潜在缺陷的先进的可靠性测试技术

多种环境应力组合试验方法,可有效帮助寻找失效机理,复现故障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

系统化的失效模式分析辅助工具,可帮助进行失效的工程分析

六何分析法(5W1H)

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 、对象(何事What) 、地点(何地Where) 、时间(何时When) 、人员(何人Who) 、方法(何法How) 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种方祛

进行失效分析的思考方法,在失效机理研究中,可使思考的问题深化、科学化

过程系统优化(P)

全面生产维护(TPM)

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

应用于维修管理,使设备效率最大化

防错防呆(Poka-Yoke)

能够使错误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程度的设计方法

系统性防错防呆方法,以预防的方法保证过程的零缺陷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应用成熟度评价

按评价结果,质量技术创新项目评价等级可分为:

5★,685分<得分≤1000分,质量技术创新循环高效全面应用;

4★,370分<得分≤685分,质量技术创新循环有效应用;

3★,110分<得分≤370分,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应用一般;

得分≤110分,质量技术创新循环未有效应用。

表B.1质量技术创新循环项目评分分值及评价要素

指标名称

分值

评价要素及得分

顾客需求引领

了解顾客需求

100

0~10:没有系统地搜集顾客需求,信息零散、孤立;

11-40:有系统地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准确清晰;

41~70:有系统、有效地搜集客户需求,信息准确清晰并引导组织改进;

71~10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搜集顾客需求,信息准确清晰、目标明确,能够引导组织各部门协调一致开展改进工作

分析客投诉

开展顾客满意测量

确定产品要求

100

0~10:没有系统的方法分析、转化顾客需求;

11~40:有系统的方法分析、转化顾客需求;

41~70:有系统的方法分析、转化膜客需求,方法适宜有效,能够持续应用;

71~100:有系统的方法分析、转化顾客需求,方法能够促进各部门协调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检验技术驱动

确定检验要求

50

0~10:没有系统的方法将顾客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或零部件的检验要求;

11~20:有系统的方法明确检验现状,了解现阶段检验控制的相关情况;

21~35:有系统的方法确定检验失效的原因,方法适宜有效,能够持续应用;

36-50:有系统的方法将顾客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产品或零部件的检验要求,方法能够促进各部门协调一致、融合互补跑开展工作

提升检验技术

100

0~10:没有系统地提升检验技术;

11~40:有系统地优化检验标准,使检验方法有效、快速、经济;

41-70:有系统地提升检验能力,应用自动化技术,促进检验能力高效、稳定;

1~10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检验防错防呆,促进各部门协调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检验控制

50

0~10:没有系统的技术方法落实检验控制;

11~20:有系统的技术方法落实检验执行,能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隔离;

21-35:有系统地对检验执行情况进行效果验证,检查顾客需求满足情况;36-5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落实检验控制,促进各部门协词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表B.1(续)

指标名称

分值

评价要素及得分

失效机理研究

确定失效机理

100

0~10:没有系统的方法确定失敷机理;

11~40:有系统地建立失效机理研究试验平台;

41~70:有系统地运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掌失效机理;

71~10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应用专业技术确定失效机理,促进各部门协调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全流程潜在风险识别

100

0~10:没有系统地识别全流程潜在风险;

11~40:仅识别出部分过程的潜在风险;

41~70:有系统、有效地识别全流程潜在风险;

71~10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识别全流程潜在风险,促进各部门协调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过程系统优化

专项改进

50

0~10:没有系统地基于失效机理进行专项改进;

11~20:有系统地基于失效机理,针对关键影响因子等快速改进;

21~35:有系统地对改进结果进行效果验证,验证改进的有效性;

36-5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进行专项改进,促进各部门协词一致、融合互补地开展工作

系统优化

50

0-~10: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优化;

11~20:仅识别出部分过程在进行优化;

21~35:有系统、有效地在全过程进行优化;

36~50:有系统、有效、全面地进行系统优化,实现质量技术创新

质量技术创新

100

0~10:没有实现质量技术创新,或结果很差;

11~40:部分实现质量技术创新;

41~70:有良好的质量技术创新,且呈现有利趋势;

71~100:有卓越的质量技术创新,呈现可持续的有利趋势

效益

200

可基于组织服务特性制订依据,从质量指标、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0~20:无明显效益;

21-80:有一定的效益;

81~140:效益比较显著;

141~200:效益显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