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弓弦弹出来的余音在空气里飘荡着......

 西宁的表情 2020-06-28

                       


qinghai
远去的记忆

擀毡,这曾是备受人们尊重的一门职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受人追捧的擀毡人备受冷落。如今,这些濒临消失的老手艺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也许只有这种记录,还能再现许多人记忆中曾经熟悉的场景……

 文 图/雪归 马静之


学艺艰难 面临绝境

当我们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拉庄村几经辗转找到擀毡人安生林采访时,时年已经61岁的安生林略显激动。被常年劳作透支的身体佝偻着引我们进入他家的小院,当他和我们握手时,这双骨节粗大、皮肤粗糙的手十分有力。

我们的采访并不顺利,因为安生林老人的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他的口语表达,我们的问题,全部得由互助县丹麻镇纪委副书记安生海翻译,安生林简要回答后,再由安生海转述。


安生林自幼家庭贫困,他的父母常年务农。在学校读到初二之后安生林便一直休学在家,之后身体也因疾病的困扰,未能继续完成学业。后来,他的父亲认为安生林应该学一门手艺,便带他去附近的山城村,拜一个名为罗生福的擀毡匠门下学手艺。这一年,安生林19岁,他跟着罗生福师傅一学就是三年之久。

擀毡、制毡帽、毡靴,这些都难不倒安生林。他告诉我们,这毡怎么晒、怎么擀、怎么弹、怎么洗,做边时用脚蹬的时间、水温、贴花以及毡的大小都是学问,制作时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离开师父后,安生林在互助周边的许多村落和相邻的甘肃天祝县等地走村串户,凭借出色的擀毡手艺,他的脚步还到过海北州天骏县的农户家中。那些年,安生林基本不回家,只在收庄稼和过年时才在家中待几天,然后又出门奔忙在那些需要的家庭之间。

早年时,安生林曾收过6个徒弟,他手把手教会了几个徒弟手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种种原因,跟着安生林的几个人最终放弃了这门技艺,如今只有安生林的弟弟一个人跟着安生林。有客户上门时,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安生林通常都不会拒绝。

安生林告诉我们,现在擀毡加工费需要150至160元,一条毛毡做出来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显而易见的微利,如今让不少擀毡艺人工具上架另谋它业,年轻一代更无人再学,擀毡工艺面临绝境。


传承久远 兴极一时

擀毡技艺是民间流传的生产技能之一,是一种纯手工操作的技艺,其流传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了擀毡技艺。


在南宋时期,西部地区是游牧部落迁徙的地方,而当时游牧部落所住的毡棚是由羊、牛、马毛制成毡片,再搭建而成。毛毡富有弹性,密不透风,而且防水、防潮、防寒性能好,紧质细密的质地保暖性强、耐磨损,还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游牧民族多用此来抵御严寒、遮挡烈日。本地居民与游牧部落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个过程中,擀毡工艺也逐渐流传开。土族过去用毛毡制作衣服、靴子、帽子,毡帽作为民族服饰中的标示一直留存至今。

毛毡还是早年农村家中必备的炕上用品,按原料种类,毛毡可分为春毛毡、秋毛毡、沙毡和绵毡等;以大小规格,可分为四六毡、五七毡、单人毡等;以颜色可分为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黑白羊毛混合制作)等。


擀毡的工序较为繁琐,包括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卷毡帘、捆毡帘、擀帘子、解帘子、压边、洗边、整形、晒毡等十多道程序。所需要的器具有弹毛弓、尺杆、毡帘、木手掌、铁钩等。

满含热爱 执着坚守

安生林的家中并没有专门的生产制作场地,当他在大门外的空场地上展示他的弹毛大弓和一些相关的制毡工具时,他显得极有耐心,看得出安生林对这些陪伴了他几十年人生风雨的器具很有感情,他一件件地拿给我们看。有一些工具,是安生林亲手制成的,虽然他没有明说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但他的一举一动,无一不透露出这份职业的深厚感情。


他摊开、抚平、洗浴、攥紧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

把体内欲望的火转化成一张

罩住自己的、洁白的网,转化成与之肌肤相亲时

窗牖罅隙里传递到炕上的温暖月光

弓弦弹出来的余音在空气里飘荡着

恍惚而悠远……


这是我所熟悉的海东诗人流沙先生笔下的毡匠,诗意而浪漫,仿佛抚琴者,而现实,却不免残酷无情。不管安生林本人对这份职业的依恋与热爱有多深,历史的车轮总会让一些东西消散殆尽。当昔日温暖的土炕离我们越来越远,与土炕相关的毛毡也渐渐远去。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对传统手工业的剧烈冲击,决定着安生林等一批手工艺人的被淘汰。


种几亩庄稼地只能顾个暖饱,如今,安生林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技艺去打工,收益自然远超他擀毡所得。

当我们问起安生林老人还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安生林告诉我们,他还是不愿丢弃擀毡这项技艺,他想在大门口的空地上盖上房子,专门存放擀毡工具,也是加工场所。


不知道安生林的这份心愿在他有生之年能否实现,我们感动于他对于这份职业的执着与热爱,但愿他的生活少些艰辛,多些幸福。


    该图为资料图片

 

  作者: 杨秀珍:女,汉族,笔名雪归、杨雪归,青海省本土青年作家。主要作品《我不说》、《鸽子的羽毛》、《我把蒋之菡丢了》、《饥者饕餮》、《吉祥安乐的甘德》、《无脚鸟》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