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双绝的唐伯虎,晚年真的很凄凉?看他写的“临终诗”就知道了

 江山携手 2020-06-28

现代人对唐伯虎的认知,多源自于影视剧中,尤其由星爷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让人们对他的印象,固定在了诗画双绝、放浪不羁的风流才子形象上。

唐伯虎诗画双绝不假,放浪不羁也不假,但他的人生,并不完全像喜剧中演绎的那样,妻妾成群,门庭若市,反而坎坷不断,众叛亲离。尤其是到了晚年,家徒四壁,没人照顾,身患疾病,还要画画挣钱,一代才子,54岁时就命丧黄泉,终以悲剧收场。

其实,悲剧还是喜剧,总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唐伯虎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他在晚年时,曾作了一首《临终诗》,读后或许能明白其当时的心境了。


唐伯虎的《临终诗》,又被称作《伯虎绝笔》,全诗只有四句话,且简单易懂。

先说说诗歌风格,很多人初读此诗,觉得这并不像一位大才子所作,反而像是一首打油诗。其实这正是唐伯虎晚年作品的风格。

古人写诗作词注重韵律,唐在年轻时的作品也工整妍丽,颇具古风,所以少有才子之名。然而到了人生的中后期,多舛命运让他变得放浪形骸,作品也逐渐不拘一格了。

虽然他的诗歌采用了大量的口语,又“不守规矩”,但多以才情取胜,情感真挚,意境清新,《临终诗》就是如此。


再谈谈诗歌内容,他开篇就言“生在阳间有散场”,以生命中的聚散离合,引出了魂归地府的人生结局。又说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死只是“宴会散场”,就当是去外地漂泊了。

由此也可见,在唐寅的心中,早就将生死看淡了。不过,这种淡然的态度,是因长期的窘迫生活,产生的无奈麻木之情,还是在唐寅的心中,早已到了物我两忘,超脱自然的境界?

个人觉得,唐伯虎对生死看淡的态度,其实是一种物我两忘,超脱自然的境界。因为一个骄傲到傲慢的人,只会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去俯视社会人生。

不过,唐伯虎成也傲慢,“败”也傲慢。

明成化年间,唐伯虎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商旅家庭中,其父唐广德经营着一家酒馆,家里虽不是堆金积玉,但也算锦衣玉食。


唐寅从小就非常聪明,能“过目成诵”,常“夜读一卷”,如此天资让其父倍感激动,在唐寅14岁时,不惜花重金,请来了有名望的老师教他读书画画。没过多久,其能力超过了老师。

15岁时,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苏州府的府学附生,为诸多鸿儒名人所欣赏,18岁时又娶到了大家闺秀徐氏为妻,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也可能正是因为人生太顺利了,让唐变得恃才傲物,恣意妄为。


他常常出入风月场所,纵情于酒色,因为太过傲慢,又放浪形骸,以至于他25岁参加乡试时,被厌恶他的考官打了低分。没过多久,其父也去世了,家产也逐渐被他败光。

后来,还是在好友祝允明的帮助下,唐寅决定从头再来,努力半年就考到了应天府乡试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唐伯虎29岁时,与好友一起去京师参加科考,仗着自己有文采,就帮助徐经作弊,结果事情败露受到牵连,他也被贬黜为浙藩小吏。

唐伯虎觉得这件事太丢人了,所以直接辞官不去,回家后又与妻子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送上了一份休书。

前途渺茫,妻离子散,不仅没有让他痛定思痛,重新振作,反而让其变得更加潇洒了,干脆变卖了家产去游离四方,有钱时纵情酒色,没钱时给人写字画画。

虽然名气是有了,但好朋友却越来越少了,多年的好友文徵明也与他决裂,连唐伯虎的亲兄弟,都吵着要分家。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被众人嫌弃,昔日的亲人好友渐行渐远,但唐伯虎却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反而也成就了他诗画上造诣。

尽管唐伯虎一度靠着卖诗画,在桃花庵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潇洒不羁的他,晚年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可怜人”。


唐伯虎54岁时病逝,还是好友祝允明出面,将其收殓埋葬。祝允明是这样评价唐伯虎的,夸他有文采,却“不肯为锻炼功”,夸他有奇思,却不能尽其用。好朋友也觉得唐伯虎浪费了天赋才能。

或许在唐伯虎的心中,人们追求的功名利禄并不重要,潇洒自在才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他的放浪不羁,但唐伯虎淡泊功名,乐于田园的态度,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你觉得唐伯虎的一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呢?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