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一个典型的褒义词。 红一方面军中也有三“杨”开泰,是周恩来同志在抗美援朝时期,对杨勇、杨成武与杨得志三位将军的溢美之词。三“杨”均授衔上将,三“杨”之一的杨勇,不仅战场上所向披靡,生活中也发生过很多的趣事。 杨勇上将是湖南浏阳人,家住文家市集镇中街。 这座小镇底蕴深厚,有着700多年的研制花炮的经验。 当地的居民,多以爆竹制作为生,早年的杨家,也是凭着爆竹混口饭吃。 杨家不是大户,可相比于穷苦人家来说,生活还算过得去。 在杨勇出生前,他的父母亲已经生了两个哥哥,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娃娃。 1913年10月28日——杨勇的生日。 他们家当时还在做爆竹,一直到杨勇9岁的时候,才转行。 其父母靠着多年来的积蓄,租用了三亩农田,用来种粮食,并开起了粥铺,维持营生。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杨勇到了读书的年纪。 杨勇将军的母亲 可由于天性使然,他小的时候很皮,对学习不大感兴趣。 而他最爱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爆竹,上体育课时玩,下课放学也玩。 除了这样,他还喜欢和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经常自己当“司令员”,把爆竹当成弓箭、步枪和炮弹,展开一场激烈的打拼。 正是因为一群男孩子常常玩正义与邪恶对抗的游戏,再加上杨父年轻时参加过清末萍浏醴起义,杨勇受此影响,慢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杨勇13岁,在里仁学校就读,接触到了童子军,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其中。 一边求学,一边反抗反动派,1930年,在考入浏阳县立中学一年后,他因父亲生病,被迫辍学。 同年秋天,他就被作战部队给调走了,两个哥哥也一起加入了红军。 他们这一走,杨家可遭了大劫难。自1927年之后,国民党在全国各地抓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连红军的家属也不放过。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杨家房屋被烧,粥铺被砸,杨母多次被抓起来,虐待的不成人样,两个嫂嫂也险些丧命。 经此一事,杨父卧病在床被活生生地气死了,杨母则带着最小的孩子——杨莉华逃往江西,远离故土,一直到风头过了,才动身折返。 这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杨勇毫不知情。 直到有一日,杨勇遇到了同乡的一位小战士,听他的描述,杨勇才得知父亲早已逝世,母亲也不得已背井离乡的消息。 从小到大一直是调皮大王的杨勇,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可是,即便这样,他也没办法脱离部队,去找母亲,因为战事吃紧,片刻都耽误不得。 半生戎马,杨勇共历经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等战事,累计负伤五次,和他名字里的那个“勇”字,相得益彰。 如同杨勇一样的人,他们被人们称为铁汉,把自己对亲人、战友的柔情放在了后面,把对老百姓的爱意放在了最前面,这是让人感动的地方。 经过了内忧外患,新中国成立,一座以人民之名建立的国家,在亚洲这片土地陡然崛起。 在建国倒计时响起,刘邓大军经过江西、湖南时,杨勇终于可以重回他的家乡去看一看。 参军后,他总共就回了两次浏阳,一次是刚加入部队那会,一次就是1949年4月下旬。 此次他回乡,已褪去了儿时的青涩与懵懂,不愿抢着“司令员”的角色,反而想要低调一些。 十里八乡的群众听到了杨勇回乡的消息,想要夹道欢迎一下,都被杨勇拒绝了。 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年迈的母亲。 当他踏进久未见到的房屋,屋子仍有被火烧的痕迹,但被嫂子翻新的很好看,母亲在后院给辣椒水施肥浇水。 母子俩相见,老母亲眼眶泛红,话到了嘴边居然说不出口。杨勇先唤了一声“妈妈”,杨母才颤抖地回了一句:“伢咧,你回来啦!” 杨勇将军与妻子林彬 多年未见,杨勇已经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名叫林彬,还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杨母甚感欣慰。 一家人闲坐在一起,聊了聊这么多年的变故,感慨物是人非。 由于公务繁忙,他是被特批回家乡的,所以只待了六天。 在这六天里,他帮母亲换了新的蚊帐、被褥,宴请了教师同学,还看望了昔日牺牲战友的家人,去了父亲的坟前祭拜。 那位早就故去的友人,是杨勇打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周政财。 两人长大后又因为同样的志向,参加了红军,可是周政财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牺牲。 这位战士的家人并不知道他已经牺牲,杨勇必须亲自上门,告诉他们。 事实很残忍,可是也不能让他们怀着空想,等待一辈子,却等不回来一个人,这样更加绝望。 杨勇说,周政财是腰部中弹才救不回来的,那时,他已经当上了团政治部主任,深受组织的认可。 说完,他为周政财的母亲、兄弟姐妹递上一张由他亲笔书写的烈士证明,并将组织给他的400元交给了烈士亲属们。 尔后的几天,他时常去安葬父亲的地方走走看看,想起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支持他闹革命,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望着寂静无言的石碑,他哽咽道:“爹爹,统伢子回来看您啦!”说罢,便鞠了三个躬。 短暂的六天过去了,杨勇看到了熟悉的音容笑貌,吃到了味道不曾改变的母亲做的菜,十分满足。 可仗还在打,他不能久待,即使万般不舍,但还是向母亲辞行了。 杨母告诉他,不用担心家里的情况,好好带兵吧。 杨勇听从母亲的教诲,这一走,又是十年。 好在,解放军为穷苦人打的天下终于迎来了“春天”。 在北京安家后,杨勇第一时间派人将母亲接到了北京。老人家在大城市呆不惯,待了两三年,就吵着要回老家,杨勇只好顺从母亲的想法。 在一众将领中,杨勇是为数不多,忠孝两全的上将。 很多人,没来得及尽孝,父母就驾鹤西去了。 好在,杨勇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老人家在归乡的第三年去世,不少人提出葬礼要大操大办,未获得杨勇的肯定。 他说,自己是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可以被旧习俗捆绑住了,就花两百块买棺木,只要母亲能入土就好。 我想,杨母一定会赞同他这种做法吧。 赤胆忠心的杨将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毛泽东同志赞他:“文武双全,真是个好同志!”这就是杨勇将军的铁汉柔情,对母亲,对战友,对老师,对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