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光辉rlbr1vjwmb 2020-06-28

引言:

悠悠华夏,礼仪之邦。我国历史的演变特点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点便是“重礼”。注重礼仪乃我国自古传统,毋庸置疑,“婚丧嫁娶”便是个人乃至社会习俗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大礼。

而婚服,作为婚礼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兴衰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和文化变迁,甚至可以作为不同时代社会制度的缩影。

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提出“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自古我国对不同礼仪场合着装配饰皆有规定,我们印象里古时婚俗中的嫁衣应为“头钗朱玉拥玫瑰,身有红衣绣凤凰。”或者“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此类喜庆、热烈且隆重的大红衣裙配凤冠钗钿。

而历代历朝婚礼服饰的样式却并非只此一种,按朝代更替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纯衣纁袡—钗钿礼服—凤冠霞帔。当然,对不同女性婚服的色彩制式的记载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差异。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古代迎亲图

一、古代的婚服礼制:雏形与改良,是随着时代变迁与民族融合而变化的

最初的女性婚服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嫁衣可所谓是天壤之别,并非鲜艳喜庆、奢华明丽。追溯回古朝代的婚服礼制,虽然绝大部分的设计和色彩已被废弃,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中式婚服礼制的雏形以及跟随朝代更替而特征愈加鲜明的改良过程

1.周代:纯衣纁袡,色彩浓郁神圣具有象征意义。

探寻华夏婚服的源头,可上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其婚服设置与其婚俗礼制密不可分。《周礼》有提尊卑不婚”,可见婚礼是存在于相同等级之间的礼制约束。贵族、平民、奴隶之间严令禁止串级通婚,这也体现了周礼制度端庄和神圣的色彩

《周礼》所提“昏礼”所用“昏服”端庄神秘,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即红黑相衬。“昏礼”以黄昏之时为名,《仪礼·士昏礼》曰昏礼下达”,代表炎黄大地的神秘和周朝对于其敬畏的态度

当日,新妇饰以与真发并同梳编的假发,婚服尚黑。周人庄重典雅,色彩取黑也有象征“至始至终,专心如一”之意。而除了此意,在敝膝、鞋履、大带随衣服颜色均为黑色的同时,衣裳周围却以红色为边,“玄纁”讲究黑红相衬的原因同婚礼时间选取黄昏一致,都是为了阴阳相合。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周制婚服

古人对阴阳平衡有种执着,夫为阳,妇呈阴;黑为阴,红为阳。黄昏之时阴阳相合,婚服玄纁红黑相衬,周人讲究的阴阳平衡之道,由此看来体现的恰到好处。

婚服的玄纁制度归根结底表达了周人对阴阳平衡的理解,庄重典雅的背后也反映了周朝时代下,未知天地的神秘以及人们为了保持天地和谐的虔诚和敬畏。

2.魏晋南北朝:崇白入简,悄然兴起又转瞬即逝。

魏晋南北朝时期据记载是我国历史政权纷争最频繁的时期,封建王朝割据不断,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幼苗。人口迁徙加剧,南北朝民族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玄学和佛教文化开始盛行,服饰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东宫旧事》如是记载:“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可能我们对白色婚服的概念只存在于西方文明中的婚纱,但不得不提的是,在中国浩荡的历史长河里,白色婚服悄然兴起过,虽然只是稍纵即逝,但也红极一时。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在南北朝初期,服饰依旧沿袭秦汉旧制,以简约大气的襦和衫为主。后来民族文化融合,玄学盛行“以无为本,返璞归真”清新淡雅成为人们争相崇尚的风尚由此白色盛极一时,不仅适用于官场,还适用于各种礼仪场合。

由曹植的《洛神赋》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两幅画作对南北朝时期女子服饰的刻画都可看出,此时的婚俗中女性婚服上为襦衫,下穿长裙,灵动飘逸,上俭下丰,极有风格。

虽然现在人们想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完全是对“红喜白丧”礼仪观念的颠覆,但白色婚服确实真真切切的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南北朝时期的嫁衣发生的重要变化承上启下,打破了过去沉重敬畏的态度思想,反映了这个时代下女性乃至社会的审美心理转变。

二、盛世朝代的婚服礼制,中式嫁衣的原型沿袭至今

随着华夏民族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累积和增长,自唐朝后我们迎来了繁荣盛世。人们思想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相对开放的背景下服饰文化里中式嫁衣的原型也应运而生,随时代的更替弃糟糠取精华后沿袭至今。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唐朝婚服

1.唐朝:红男绿女,全新审美辉煌热烈。

进入唐朝后,中华民族开启了封建文化中最灿烂光辉的时代。国家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中外交流频繁,与此同时独特的唐文化也很快生长繁荣起来,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引领潮流。

唐人万楚曾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春情》中孟浩然描绘女子为“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此时的女子服饰样式雍容大气,色彩鲜明奢华,崭新的审美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却以一种融洽热烈的方式存活下来,首当其冲的便是婚礼服饰的转变和传承。

《唐六典》称:“凡婚嫁婚花钗礼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嫁则服之。”

唐朝时期,服梁冠礼服、钗钿花衣十分盛行。人们尤其喜爱绚丽华彩的颜色,比如大红大绿。此时民众已有红绿搭配的喜好和偏爱,由此在婚服设计上也融入了崭新的审美心理和概念。

时代进步和社会风尚促使婚服的演变,人们将当代对色彩的需求运用到婚礼服饰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前朝的传承以及仪式的庄重神圣感,融合后的成果便是我们熟知所谓的“红男绿女”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唐朝女子服饰

通过《唐会要》、《新唐书》等古文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细钗”、“青衣”类似的字眼,由此可见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便是青色系钗钿礼衣了

这种服饰的穿戴也非常讲究,衣服的层数繁多,叠加上身后还需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其纺织物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罗、纱等被广泛运用于制作嫁衣。

基于唐朝的婚礼服制,宋朝略有演化,为了体现两性关系的重视和礼仪制度的传承,整体还是延续了唐朝婚服的特点。

但宋朝民风更向往淳朴简约因此相对来说服饰剪裁弃奢从简,色彩饱和度降低,更为清秀理性这一点我们从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也可以看到,女主盛明兰与顾廷烨大婚之时所着青绿色礼衣,色彩明丽的同时又不失庄重典雅。唐代风格延续的同时,也展现出明制婚服的雏形。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宋朝女子服饰

2.明朝:凤冠霞帔,扬红抑紫囍从衣来。

到了明朝在服饰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不仅衣裙比例明显倒置,基本的剪裁和图案甚至饰品都达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水准,这个时候涌现出了许多特殊独立的服饰式样,我们所熟知的“霞帔”便是自明时流传下来。

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论语·阳货》中“恶紫之夺朱也”的论断颇有感触,随之扬红抑紫,从官场乃至民间仪礼场合纷纷弃紫尚红。

在红色被认为是吉利、顺遂的象征后,作为大礼之服的嫁衣便终于真正意义上的完成红色基调的转变。也正是明朝女性的婚服,被大多数学者们认为是后世所谓中式婚服的原型。

婚礼之时,明朝的女子仿佛身处于一片红色的海洋。从头饰凤冠霞帔头戴红色盖头,到衣着盘金绣大红绸缎衣裤、外罩响铃花衫;从地面铺着的红地毯手牵着的红绸布,到房前屋后张贴的大红的“囍”字,无不色艳明丽、庄重又堂皇。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明朝女服

此时红色不仅仅是官家贵族的代表色,而是频繁出现在民间的婚礼场所,中国尚红的习俗就此经由多朝发展演变,最终根深蒂固。

至此中式婚服的基本色调和式样已经大体确定,之后的清朝也延续了明代的婚礼服制。

鉴于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关于女性婚服的融合改良也层出不穷,但都无伤大雅,明代以前的纁袡嫁衣、红男绿女基本已经成为彻底的过去式。

三、民国至现代:中西文化碰撞,百花齐放的同时主调依然经典。

民国以及民国之后,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西方的婚礼规制入侵,社会群体中的潮流人士争相效仿,掀起了一股西式婚纱的热潮。

与此同时,跟随时代变迁而演变诞生的旗袍类婚服也非常受民国时期女性的欢迎。时代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各式婚服制度百花齐放,但传统的红色嫁衣仍在不同的婚礼场所扮演着相同的主要角色

历代女性婚服演变史:从端庄的“纯衣纁袡”到艳丽的“凤冠霞帔”

图 ▏民国时期婚服

哪怕到了现代,我们都知道即将举办婚礼的一对新人大多都会选择起码两套婚服。在进行简约时尚的西方婚礼庆典之前,新郎要穿着我国传统的中式大红婚衣,去接娶衣着大红嫁衣头戴凤冠霞帔的新娘。这说明在中国人心里,中式婚礼的服制文化经久不衰。

结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通过对不同时代下婚礼服制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婚礼服饰,尤其是女性嫁衣的样式色彩都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习惯,这是中华民族智慧浓缩的一小部分,却能够以小见大,“窥探”到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

无论是纁袡纯衣还是绛红色系,再后来发展到如今的大红金绣,中国嫁衣都以为底色。时代虽然不断更替,但中国尚红的民族底色未曾改变反而愈加鲜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许载体不同,却都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卷24《车服志》

2.《周书》

3.《明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