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有很多儿童趣事跟形象的刻画,除了放牧骑牛这一种,就是儿童的垂钓形象。说起这个,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那篇著名的唐代七言绝句:《小儿垂钓》。诗人可以说凭这一首诗名流千古。 这首小诗,对童子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十分成功。加之长年入选中小学课文,成为 流传最广泛的儿童诗词之一。 诗人胡令能这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也因此能够频频入眼,为人所知。网上搜他的人物简介,几乎找不到什么材料。只知道他是中唐诗人,少时家贫,生存艰难。同时他又是著名隐士,志趣高洁,一生不仕。这又与他推崇列子有关。可能因为崇道,在他仅有的资料不多的个人档案里,还有一则关于他的神话传说。 这个故事有点像神笔马良的翻版,马良因梦中有人授五彩笔而画技大涨,胡令能的故事大同小异,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云,“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这个梦很奇怪,也很吓人,诗人梦到自己肚子被人划开了,放进了一本什么书,醒来后就能出口成诵了。 然而诗人留下的诗并不多,《全唐诗》上只存录四首,最有名,堪称代表作的,也就是《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人以凝练清新的笔调,生动活泼的场景,富于趣味的画面,毫不费力地展示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小儿痴态。那种学着大人认真垂钓的样子,生怕鱼儿受精赶紧招手示意的紧张,千年读来,栩栩如生。 写法上,诗人前两句写形,言其“蓬头”,颇有一些非主流的味道。后两句传神。以细节彰显。都很鲜明突出。整首诗是灵动朴素的典范。涉笔成趣,信手拈来,无雕琢,不堆砌,如口语白话,极是自然。 如果说这一首写出了垂钓的天趣,那么胡令能的另一首七绝《喜韩少府见访》,则写出了儿童怕见生人的羞涩。也是反映儿童情态的诗词佳作。同样的天趣盎然。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诗名不如第一首简洁,估计很多人都未必看到过这首诗。韩少府一听就是官名,他能相访,要么是诗人的朋友,要么因为诗人颇有俗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两者都有,这样的“喜”,才更有气氛和底色。 此外,不同于第一首,诗人在这个七绝里,还运用了典故。比如第一句的“梅福”,便是西汉人,当过县尉,是个好官,诗人比之来访者。第二句的“荷衣”,字面意思是荷叶做的衣服,是一种雅意的说法,也代指诗人的身份是个隐士。第二个字面意思理解没有什么问题,但第一个却是比较生僻。使得这首七绝略显其隔。 后两句是全诗精髓,着儿童见生,特别是见有些排场的官场人物,难免怯怯之状,不知怎么处置,干脆躲到一边去了。很生活化的描写。能勾起读者自身小时候的不少回忆。 这两首儿童诗,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