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学体裁,有人说诗是文学之祖,也有人说诗是艺术之根,可见诗的艺术价值是极高的,相信大家至今学过和读过的诗一定不少,但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一首诗不是一首普通的诗,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诗词。 这首诗在最初只有半首,而后半首,跨越了400年的时间才有人接上。这首诗是咏月诗,它开头前两句的作者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而后面六句,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续上的。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虽然是武将,但是他十分喜爱读书,并且认为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和学识。宋太祖赵匡胤一生读的书很多,他也确实从书中收获了不少知识,后来他甚至可以自己做诗。不过宋太祖并没有像其他喜爱舞文弄墨的皇帝一样留下许多诗,他所作的诗屈指可数。 前面说的咏月诗的前两句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元宵佳节时随口作的。宋太祖在宫中设宴与群臣共度元宵佳节,他喝着酒,心情愉悦,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才吟到一半,群臣们就连忙拍手称赞,不料赵匡胤突然卡住了,他的灵感就被突来的称赞声打断了,宋太祖虽然迫切地想要续诗,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出接下来的诗句该如何去续写了。 群臣们看出了宋太祖的尴尬,于是赶紧表示说这两句诗已经是绝句,无法再续了。因为这件事的发生,所以宋太祖这两句诗在宋代无人敢续,大家都自觉把它当作千古绝句。 虽然诗无人敢续,但这个故事却一直有所流传。数百年后传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对此诗饶有兴致,于是他在思索了一番后,续上“朗朗浩浩照长夜, 掩尽微微无数星。滔滔宏愿因之起, 挺躯来济苍生灵。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这几句诗不但对仗工整,也表达出了朱元璋对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和情怀,可谓是续的极好。 诗的艺术价值高,所以才能流传至今,并且在流传过程中,还引出不少新奇又有趣的事。就像这首咏月诗,它让宋代开国皇帝和明朝开国皇帝这两位隔着数百年的人有了交集,这两位皇帝虽然生在不同时代,却合作出了一首诗,也算是一种别样的缘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