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有约】三生烟雨梦皖南 ——行走中国·在北纬30°神秘线上 | 潘小平

 聚力阅读 2020-06-28

点滴阅读,丰富人生

■ 


聚力阅读,汇聚大众的力量

今日元旦,聚力阅读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三生烟雨梦皖南

行走中国·在北纬30°神秘线上

 

    皖南是指安徽的南部,是一个与皖北相对的地理概念。

       近代意义上的安徽,建省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经济发达的安庆和徽州两府首字合成,以安庆为省会,因境内有皖山、皖水和古皖国,简称“皖”。作为一个皖北人,在40岁之前,我从未去过皖南。因此在我成为一个作家之后,我的文本中,曾多次郑重使用“皖北”的概念。我喜欢这一概念,因为淮河,因为淮河以北的大平原。

       在安徽的境内 有两条大河,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淮河;在这两大河流之间,有一片狭长的原野,俗称江淮地带,而它的之北和之南,就习惯上被人们称做皖北和皖南。这样,安徽就被天然地分成了皖南、皖北和江淮地带三大版块。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安徽这样,文化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性;也没有哪一个省份像安徽这样,南部和北部的地理风光,有着如此显著的差别。

       在这里,河流是一种有力的划分,如同古人所描述,橘在淮南为橘,橘越淮河为枳。枳俗称枸橘,小而酸。从省城合肥出发,一路向北,能感到风在一点点变硬,地势却在一点点平缓。丘陵如波涛般奔涌而去,一过了淮河,便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皖北的冬季十分辽阔,若是晴朗的冬日,能看见青青的冬麦子无边无际,村庄、草垛和落尽了叶子的老树,都在平原上一目了然。这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亲切和向往。在来省城工作前的差不多38年的时间里,我就生长、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深爱它的一望无际和一马平川。

       平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植入生命深处的记忆。在冬闲的日子里,我曾无数次地深入到平原腹地,走过一座又一座村庄,随便进入一户又一户人家,端起碗来,吃皖北乡村的家常饭,听他们用我从小就熟悉的乡音,称呼我“闺女”。太阳在一点一点升高,路边草垛上的晨霜,在一点一点消去。村头上,一些老人和孩子依着南墙晒太阳,墙是斑驳的土墙,散发出干燥的泥土气息。

      我的爷爷、奶奶,祖爷爷、祖奶奶,曾祖爷爷、曾祖奶奶,在我看不见的地方,用疼爱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而我,他们的后代,就是在这样的注视中慢慢长大,并一直生活至今。



      而皖南,皖南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不出,也不感到吸引。我终于与皖南相遇,是在1997年的4月,明媚的春光下,我站在徽州村落的水口,只一个感觉,就是震惊。
      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我又十数次地进入皖南,在黄山的无边云海之中,在徽州的烟雨廊桥之上,我一次次陷入美的震惊。

      有时在某个瞬间,还会有今世前缘的恍惚。我想我与皖南的河流山川,村落风物,一定在前生有过相遇,“三生烟雨梦皖南”,对,就是那样的感觉。

     
     
      黄山脚下古徽州,以其保存完整的徽文化形态,同样令世人惊叹。
       虽然,因为历史上的徽商,徽州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声名鹊起,但是她引起现代社会的关注,却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1991年,轰动中外的首届黄山国际旅游节在黄山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参观了黄山脚下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几乎是第一次眼,人们就惊呆了。在峰峦掩映的狭小盆地之间,坐落着一些人家,徽派建筑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在青山和绿水之间,显出分外的醒目和幽雅。那是一种多么美丽的存在啊,对于久居烦嚣都市的人们来说,它们美得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山水画。

      仿佛一夜之间,徽州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旅游概念,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清代诗人黄仲则,这样来描绘徽州的山水:“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徽州地势高峻,徽州地势高峻,在浙江最高的天目山,到了徽州境内,就仅与平地一般高了。而且徽州的水也比一般的水险峻,在徽州,不仅是最大的河流新安江,就是西接鄱阳的名不见经传的阊江,也有八十四个险滩。“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所以人在徽州,最能感受到山水萦绕的美好。



       而前往徽州,也最好是“杏花春雨江南”的四月,其时新安江水春来如染,阳光下两岸的村舍、塔桥,农人和茶树,水洗一般的清彻;或是“橙红橘绿蟹肥”的九月,其时天高云淡,山花烂漫,峰峦起伏,川谷跌宕,如奔涌而至的波涛。万山环绕之中,新安江奔流而出,两岸坐落着无数古老而美丽的村庄。

       新安江的走向,始终在北纬30°神秘线上,而地球的这一纬度附近,有很多诸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农架野人等等人类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也大都分布在北纬30°线附近,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钱塘江大潮;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等等,北纬30°还是飞机经常失事的地带。而在安徽的南部,人们习称“皖南”的地方,黄山和徽州,也正在北纬30°神秘线上静静站立,神秘而美丽的容姿,惊世骇俗。

       朋友,从喧嚣的都市走出来吧,出来看看黄山,看看徽州。

    我想我与皖南的河流山川,村落风物,一定在前生有过相遇。

---潘小平


作者简介


潘小平: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学主编,原安徽文学院院长。

潘小平,女,1977年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研究生课程。1992年调入安徽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曾任《清明》杂志副主编,《安徽文学》执行主编,现为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学主编。原安徽作家协会秘书长,原安徽文学院院长。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主要作品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城市呓语》、《爱情这逃犯》、《文化徽州》、《徽商——正说明清第一商帮》、《风韵新安》、《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一步跨过两千年》、《坐拥江淮》等散文随笔、纪实文学,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曹多勇合作)、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出版。广泛参与电视策划与创作,担任多部大型文化专题片和纪录片撰稿,希望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将精英的理念传达给大众。担任系列电视散文《皖地风流》、《永远的大别山》撰稿;大型文化专题片《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记忆》、《安徽民间工艺》、《中国花鼓灯》撰稿;大型纪录片《跨越》、《潮起江淮》撰稿;大型纪录片《巨变》、《皖江崛起》、《振兴皖北》总撰稿。大型文化专题片《皖赋》获1999年度中国电视专题二等奖、安徽电视一等奖;大型理论专题片《跨越》获2003年度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美丽的村庄》获第十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曹多勇合作)获第十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纪录片《潮起江淮》获中国纪录片委员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纪录片银奖(学术奖),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780万字。


聚力阅读,汇聚大众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