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作家】傅世伟 | 构建沧州河海文化随想

 聚力阅读 2020-06-28

■ 

心情音乐  边听边读

构建沧州河海文化随想

文:傅世伟

中国的地名往往与地域自然资源和区位相关联。沧州,沧海之州,自古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绵延两千七百公里的大运河从沧州全境纵穿而过,交通南北航运,千百年来,滋润着沧州土,养育着沧州人,美丽着沧州景,繁荣着沧州经贸,融汇着百家文化,孕育出沧州人厚道、侠义、善良、智慧的品格。浩瀚博大、物产丰饶的渤海湾把渔盐之利慷慨地奉献给沧州,造就了沧州人海纳百川的包容襟怀和坚韧不拔的豁达气度。大运河、渤海湾在带给沧州富庶的同时,也发祥了武术、杂技、铸造等文化,涌现出纪晓岚、张之洞;王子平、佟忠义等灿若群星的文人大家、侠客义士。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阵阵涛声,沧州人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海。国务院批准的秦唐沧沿海开放城市的成功入围,黄骅大港的建设与升级,海上新航道的打通,给沧州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苦海盐边”变身“海洋经济”新摇篮,尽展后发优势,走上率先发展之路,跻身河北经济总量第一梯队,让世人刮目相看。站在新起跑线上的沧州领跑人,眼界更加高远深邃,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势,大手笔擘画出“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宏伟蓝图,让狮城人更加意气风发,出门在外谈及家乡,平添了几分自信和豪迈,底气十足地言道:“林冲发配地,那是施耐庵的杜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她与物质文明既相互滋养,又相互给力。建设文化之城是篇大文章,是个巨系统,既需要思路的厘清,也需要路径的切入;既需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梳理、传承和弘扬,也需要新时代气息与元素的有机融入。循着沧州历史递进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大运河与渤海湾已深深根植进沧州人的血脉。构筑文化之城,我们必然要从这里寻根溯源,提炼精髓,吸纳元气。

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沧州大运河文化历经积淀磨砺,越发凸显其润泽、其灵秀。渤海湾是沧州的父亲海,渤海湾文化历经嬗变沧桑,越发凸显其博大、其厚重。近年来,沧州大地上涌现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好人事迹、凡人善举,为大运河、渤海湾文化注添着新的内涵、新的色彩;中心城市、县域、港口三大经济板块的齐头并进,为大运河、渤海湾文化的创新创造了有力支撑和厚实基础。家乡美的歌谣和动人故事不胫而走,传颂在燕赵大地、华夏九州。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沧州文化创新的方向与着力点就应是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深度融合,大运河文化与渤海湾文化深度融合,富于沧州特色、沧州个性的河海文化的和谐统一体。她应既有大运河文化的向善、祥和、隽永、端秀、细腻之美丽,也兼有渤海湾文化的向上、开放、坚毅、壮阔、磅礴之魂魄。

构建散发浓郁沧州气息、浑然一体的河海文化,不会是朝夕之功,不能是个人之力。只有人人心怀激情与梦想,胸怀整个构图布局,从每一个沧州符号、每一个沧州元素、每一个沧州细节做起,用心描绘,持之以恒,才能用心血和汗水交织出绚丽多姿、神采飞扬、生机灵动的时代文化巨幅画卷,从而让河海文化成为推动沧州发展与文化之城建设的不竭动力,升华成沧州人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