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王久辛 | 喝风油精的雷达

 聚力阅读 2020-06-28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喝风油精的雷达

作者:王久辛

1988年8月的某个晚上,当文学评论家雷达乘坐的航班降落在兰州中川机场的时候,已经迟误到凌晨一点钟了。那晚上,我不到八点就赶到了机场,整整等了他近五个小时。当时机场没有候机楼,下飞机的人要从跑道上自己走到出口。天黑漆漆的,仅有的一口探照灯光束如剑,扫过来扫过去,却无法固定在人群,我也就无法看清谁是谁了。更何况我根本没见过雷达,怎么办呢?我站在出口往下边几十米的跑道处喊:“雷达——雷达——”机场工作人员跑过来对我说:“雷达在对面山头上架着呢!你喊什么?”“我接人,接叫雷达的人。”只见一群人从下边的跑道上蜂拥而上,我四顾茫然,又喊了一嗓子——“雷达!”

人流从我身边走过,这时有个人拽了拽我,说:“别喊了,我是雷达。”我连忙接过雷达手中的提包,不重。就听雷达轻声问我:“你贵姓?”我赶忙自我介绍。他听后,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小王,你是不是应该喊我雷老师呢?”我说:“可是你又没有教过我,我怎么好喊你老师呢?”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之所以不愿轻易喊人老师,就是不愿轻易给自己找个爹。他说:“那我比你大吧?最少应该喊我声大哥吧?”“嗯,雷大哥。”这一应,就应了二十多年。前年,雷达退休了,我见他便喊他“老大哥”,他说:“别把我喊老了,还是大哥好。”

那夜,我们从机场回到西北宾馆已是凌晨三点。宾馆大门紧锁,没办法,我只好把他带到我的单身宿舍,让他睡我的床,我睡在地毯上。第二天一大早,到宾馆吃过早饭,他便急匆匆地去找王家达等——他大学、中学的同学们去了。直到晚饭后,他才带着四五个同学回到宾馆。这时,我已陆续把他们“中国作家青藏高原采风团”的其他成员邓刚、郑义、张韧、陈建功、陆文虎等接齐了。听说雷达回来了,大家都纷纷跑来与他见面打招呼。他像个主人似的,一一向他的同学们介绍:这是邓刚,以写《迷人的海》出名;这是郑义,以写《老井》、《远村》出名;这是陈建功,以写《皇城根儿》、《丹凤眼》出名,等等。他如数家珍,含着赞赏与自豪,那情景使我感到雷达像在给他的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般,而且还有个潜台词——看看,我没有骗你们吧?这都是货真价实的一流作家。

宾馆房间不大,待作家们走后,他把沙发及座椅让同学们坐,他半倚在床头的被褥上,显得非常疲倦。可同学们要走,他劝阻:“再坐会儿,再坐会儿,我明早就走了,又不知道几年后才能再见。”说着,他便从兜里取出一小瓶风油精,并对人说:“听说喝这个能提神。”说着就一仰脖子,喝下小半瓶。他娓娓而谈,忆少年,说浪漫,对同学们的那份真挚情谊,让我有说不出的感慨。直到夜里11点多,他的同学们才走。想想看,雷达从下飞机到同学们告辞,他总共休息了不到5个小时,哪来的这么大精力啊。我随他回到房间,本想陪他洗漱一下,待他休息就离开,没想到一进房间他便说:“他们都走了,该咱俩喧喧了。”兰州人把聊聊不说聊聊,也不说侃侃,而说喧喧。我忙说您休息吧。他说:“没事儿,你写东西吗?”我应:“写诗,写散文。”这下子好啦,他又掏出风油精喝了一口,然后给我背诵李季、闻捷、郭小川、贺敬之、北岛、舒婷等人的诗作,并且一一解说。听得我目瞪口呆,他竟然一口气背了十几首诗而且不打折,使我觉得真不该班门弄斧,对他说自己写诗。那夜,我已经忘记自己是什么时候离开雷达的了,只记得他又喝了一瓶风油精,我们喧了很久很久。

如果说认识雷达之前我读到雷达的好文章会多读一遍,那么,认识他之后呢?我只要见了他的文章都会句读,而且剪下来,反复学习。我发现雷达写文章,总要写到极致,甚至写到极致都不罢手,直写到作家的背后,以及作家的精神处境。他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字字入骨,而且善于归纳提炼,警句叠出。比如他说贾平凹:也许眼睛老盯着文学的星空,脚下难免踩进是非的泥坑”;“平凹的特立独行“使他既具独立性,又缺乏艺术上的群体保护力量。”雷达不仅关注当代文学的现象,如他写了影响很大的《当代文学的病症分析》,更对作家的本体研究倾心竭力,文章或达万余,甚至三四万余,大有殚精竭虑、风扫残云的别林斯基式的劲头,是一位但凡入手便深挖至透的铁笔杆子;也像他极重感情,喝风油精提神与同学深挚倾谈、难舍难分的真诚。说心里话,我现在真想喊他老师,却不知是什么原因——已经无法改口了。

雷达喜欢足球,酷爱秦腔,而且还有一半童心。那年冬天,他听人说冬泳可使人发根变硬,获得双倍精力。便信以为真,说泳便泳,硬拽着人家来到什刹海,一猛子就扎了下去,惊得人咿呀直叫。要知道,冬泳要从夏天开始逐渐进入,他却立竿见影,说要什么,非要什么,真有孩子般的由兴任性。昨天我给他发短信,想约他聊聊。他回复说:“久辛弟,我在埃及,回国后咱们去吃面。”少年时养下的胃口,至今未曾改变。

2008.12.30 北京

雷达简介

雷达,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任编辑,后任《中国作家》副总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正司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评论。现任社会职务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第四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报》《文学报》《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小说选刊》《文汇报》等专业性报刊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约三百万字。出版论文集七部,散文集二部,并获得多项奖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