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作家】刘彬彬 | 我是怀远人

 聚力阅读 2020-06-28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 / 刘彬彬

我是怀远人。但多数情况下我是不愿主动提及“怀远”二字的。“不主动”是怀远有过文学大家,一经提出文学人会马上问一句:怀远有个大作家祝兴义,你知道吧?那口气考证似的。弄得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知道?还是不知道呢?特别是对我这个“搞了半辈子”文学的人来说,说不知道也太有点小儿科,但若对“大家”了如指掌,似乎又有借威、借势、借名之嫌,于是,这种情况下我多是一笑了之。

说到祝兴义,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不仅认识而且很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学最热,祝兴义因中篇小说《抱玉岩》享誉全国,知道他大名的全国有很多。但我却近水楼台先得月,靠着在政府招待所工作之便,经常见到来此住宿的祝兴义。许多的细节可以抹去,我能说的是祝兴义老师见到我时只称“彬彬”,因为我那时是小年轻,文学爱好者,祝老师有时还拍拍我的肩,对身边的人介绍:小老乡。

后来,我调到蚌埠市文联《淮河》杂志社工作,与祝兴义老师的接触就更多了。那时他常来蚌埠讲课,许多准备工作我是参与跑腿的。我还记得他有一篇小说就是在《淮河》上发表的,名字叫《续弦》,其中有一节写老婆死后一个男人心神不宁:死了老婆的男人不续弦是不可能的,就像烟酒茶,染上后想戒了是很难的!这比喻真是绝了!

刘彬彬老师右二与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许辉(左三)、蚌埠市文联主席葛亚萍(中)等领导合影。

我是怀远人。老家的具体位置在怀远老西门向西约30里的唐店。那时叫唐店公社,现在是不是改为了镇?不得而知。老家在唐店的北面,叫刘家岗,刘家岗分“前刘岗”“后刘岗”,我的老家在前刘岗!

小学时、中学时,刘家岗是我暑假必去的地方。我至今还能记得老家的门口有口水塘,塘边的一棵歪脖子的楝树,楝树上缀满了楝果,楝树果不能吃,自生自灭,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层。还有我儿时在刘家岗结识的小伙伴:玉贞姐、小尾巴、老母鸭、铁蛋......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往事如昨,就在眼前,一经忆起,平静的湖面就泛起涟漪......

我是怀远人。但怀远只是“籍贯”,不是我的出生地,也不算是我的成长地,充其量算是我的“老家”而已!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怀远人”有人就多有质疑,更由于我的父母均不在怀远工作、生活,我“冒充怀远人”似乎就有了更多的根据。对此,我从不对质,如果非让我拿出当年在刘家岗生活的照片来证明我的真实存在,我只能说,这是强人所难,或者明知不可为非要为之,别有用心了。

事实上,这样的怀疑薄如蝉翼,不堪一击,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根据父母现在的所在地以此类推,并认定一个人的“老家”在哪里。我楞吗?何必要以数祖忘典的方式硬充自己是怀远人呢?

刘彬彬老师与禾泉作家村部分村民在一起(前排左二)

我是怀远人,虽然我几十年没能再回去过,但学生时代的生活记忆却刻骨铭心。可以这么说,是怀远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是怀远给予了我对怀远人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我曾以刘家岗生活记忆为素材写了一组短篇小说,这20多篇小说总标题就是《淮北人》,其中的许多人物和场景就是刘家岗的缩影!读读其中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你可以评判我是不是怀远人了!

我通常不去强调自己是怀远人,但有时候我也会坦言我是怀远人。那是在特定的场合上,比如酒桌上。当有人端起酒杯,提议:怀远人干一杯时,我就会忘乎所以的加入大部队,并主动申明:我也是怀远人,怀远刘家岗的!于是有人便兴奋了,大叫道,好啊,俺怀远人干一杯!这时候我会为自己瞬间被家乡人认可感激涕零。

因为职业的原因,这些年我和怀远的作者接触是比较多的。用“一大批”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不夸张的说,我一口气能报出怀远作者中的绝大多数。对怀远作者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他们接触时,我往往会主动说出我也是怀远人,从不忌讳编辑与作者之间“老乡”之嫌。相反,正因为是老乡,我才敢于大胆地提出意见。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起码不会骗老乡,这让我有勇气对怀远作者的来稿评头论足。对他们提出意见时,我从不在表达上拖泥带水,支支吾吾。谈不上一针见血,但一定是有理有据。

当然,开始时也有作者对我处理稿件的方式很不习惯,认为我说话苛刻,难听,不好处。对此,我也不多解释,能说的一句就是,我也是怀远人。我们要保持怀远人的处世风格。至于“怀远人的处世风格”如何定义?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凭多年和怀远人的交往,其体会是:很朴素也很精明!朴素时无比可爱,精明处也让人不可掉以轻心!当然,这因人而异。

曾对我有看法的作者,现在似乎已经接受了我。认可了我这个怀远人。呵,我希望他说的话都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不是忽悠我。

刘彬彬老师(右二)与女诗人沈晓燕(右一)江淮文艺微刊主编周喜霞(左二)怀远作者潘顺成(左一)合影

我是怀远人。怀远人的朴素可以体现在行文上。朴实无华,有啥说啥,不喜欢虚张声势,盛气凌人。那样的文字,给人以飞扬跋扈之感,凛冽之势,给人造成心理负担。心平气和是做人的良方,如水的文字,体现的是人之修为。我非常敬仰怀远人在集上常听到的那句话:自己家地里种的,拿去!其胸怀与大度哪是几句形容词可以到位的呢?是怀远人,先要学习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风度!

我是怀远人。虽然我多年来写得少了,工作太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江郎才尽。这篇拙文还是应怀远作者潘顺成热情相邀。昨天是“霜降”,晚上7点他打来电话,嘱我给《怀远文萃》一篇稿件。前提是:你是怀远人,对怀远作者支持很大。当时,我一心的事,单位时值60周年报庆、“珠城影像”要配合花鼓灯展演、“淮花”要准备报庆专版等,一脑子的事要办。真有点船快靠岸风正急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哪还有心思写作呢?于是,我当时就回绝了,我说,没有新作。找别人吧。但放下电话后,我突然被潘顺成说的那句话折磨了:你是怀远人!怀远人怎么了?怀远人怎么可以对家乡人的要求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呢?

顺着这句话,我开始了思考,很快来到写字台前,打开灯,点燃了一棵烟,并写下了第一句话:我是怀远人。结果是一气可成,没有想到的顺畅和快捷!

我是怀远人,有了这篇文字,算是验明正身。

2016年10月24日于蚌埠


作者简介

刘彬彬,蚌埠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蚌埠市禾泉山庄作家村村长,原蚌埠日报首席编辑,著名资深媒体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安徽文学》《河北文学》《小说界》《大时代文学》《青年作家》《清明》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随笔擅长。几十年来甘做文学摆渡人,通过文学刊物、报纸、微刊文学等媒体,培养了大批有影响力文学作家以及文学作者。

摄影家沈林成为其编辑出版了《光影之外——一位编辑与一座城市摄影人的故事》(上,中,下)这是一本蚌埠摄影家的摄影作品与编辑刘彬彬老师文学作品珠联璧合,图文并茂,静雅灵秀。用刘彬彬老师的话说:爱了一辈子文学,没有出过书,如果这也算"出书",全当是我零的突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