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谁“拿”走了我们三岁之前的记忆?

 魅力科学君 2020-06-29

每个人大脑里的记忆都记录着自己的过去,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它们拿出来细细品味,那些或快乐、或悲伤的时光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一一重现。除此之外,记忆还承载着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所积累的经验,它指导着我们能够在现在以及未来更好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

因此,对于每一个人类来讲,每段记忆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越重要的事情就越不可能忘记。

新生的婴儿可以很快地记住自己亲人的样子,在面对类似的事物时,他们也会根据之前的经历来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确定,三岁之前的人类是有记忆的,而且这个记忆不是暂时的,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按理来讲,三岁之前的记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经历,它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段时间的记忆应该不可能忘掉才对。但在所有的人类之中,几乎没有人能记得三岁以前的事情,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谁“拿”走了我们大脑里的记忆?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幼儿时期的记忆方式与长大以后的不同之处,我们随便上一张图来加说明。

上图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场景,我们可以在这张图中看到小路、草地、树木等等元素。当我们要记忆这个场景的时候,只需要将记住这些元素的大致特征即可,比如说小路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椅子是哪种类型,树木的类型是什么,它的位置又如何……。

由此可见,我们的大脑在记忆某个场景的时候,通常都只是记忆了一些关键的信息,而当我们回忆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这些关键信息,来自动调用相应的抽象模型(如本例中的小路、草地、树木等抽象模型),然后再进行后期的“脑补”,于是记忆中的画面就显现出来了。这种记忆模式被称为“抽象记忆”。

然而我们大脑里的这些抽象模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的结果。

显而易见的,这种记忆模式并不适用于处于幼儿时期的人类,因为在他们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这些抽象模型,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本例中小路、草地、树木这些抽象的概念。那么他们是怎么来进行记忆的呢?答案就是他们的大脑会将眼前的场景像拍照片一样,尽可能地全部记录下来。这种记忆模式被称之为“图像级记忆”。

对于这两种记忆模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抽象记忆”可以用认为是文字信息,而“图像级记忆”则是图片信息。用过电脑的我们都知道,与文字信息相比,图片信息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

因此可以看到,虽然“图像级记忆”可以帮助人类快速、高效地记录下眼前的场景,但是它却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而“抽象记忆”却可以在相对较小的存储空间内来储存更多的信息。相对而言,后者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事实上,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后,我们大脑的记忆模式就一直在进行从“图像级记忆”过渡到“抽象记忆”的过程。一般来讲,当一个人在三岁左右的时候,他(她)的“抽象记忆”就已经比较完整了,这时他(她)大脑的记忆模式就会基本上转化为“抽象记忆”。

由于我们大脑的容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为了更好地利用存储空间,大脑会将存储的信息划分为若干等级,对于那些不常用的信息,大脑会不断降低它们的等级,当等级降到了最低,这些信息就可能会被大脑删除掉。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回想起某件事,那么你就会一直记得这件事,而假如你根本没有去回想它,你就会慢慢地将其遗忘。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进行“抽象记忆”,在这之后,因为那个年龄段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根本没有时间去回想之前“图像级记忆”中的信息,再加上这些信息通常占用的存储空间都很大,所以它们就会被大脑快速地降低等级,而当我们长大后试图去寻找这些信息的时候,它们基本上都已经被大脑删除得一点都不剩了。

简单总结一下,之所以几乎没有人能记得三岁以前的事情,其实不是有谁“拿”走了我们三岁之前的记忆,而是我们大脑记忆模式的转变,以及大脑存储信息的机制所造成的,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那些“图像级记忆”信息的重要性之前,大脑就已经将它们给删除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