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世界这件事有多难?看看戴威就知道了!

 老方说 2020-06-29

「人生来就是改变世界,改变周围的,难道还有其他理由吗?」

乔布斯这句话鼓舞、激励了无数热血沸腾的创业者。

但是,改变世界这件事究竟有多难?

我们一起去看看ofo的创始人戴威就知道了!

2015年,戴威和小伙伴在北大创业的时候,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一百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了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一次,该轮到你了。」

那时候的ofo,如鹰隼试翼,如乳虎啸谷,朝气蓬勃,锐气十足,充满了一种让人振奋、赞叹的活力。

年轻人的热情,总是容易让人感受到希望气息的。

但在商业世界,精明的计算、冰冷的数字和厚黑的世故,才是主流底色。

当戴威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切入了一条巨大的商业赛道的时候,有惊喜,有憧憬,有雄心,也有许多的幻想。

在和同学第一次去见ofo的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时候,出了办公室,他们用手机搜索了朱啸虎的照片,然后又兴奋地跑上去问是不是朱啸虎本人——当年的朱啸虎因为成功投资了滴滴而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那时候的戴威,虽然在学校当过学生会主席,但面对商业谈判还是比较稚嫩的,比如ofo早期融资的时候,他连合同条款都不好意思谈。

后来的故事就很老套了。

朱啸虎极力促使ofo与摩拜“合二为一”,复制滴滴和快的合并的先例,这时候的戴威就有不少商业领袖的老练、霸气和威风了:

「感谢资本,但我觉得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而朱啸虎则是干脆利落地转让了ofo的股权,抽身而退,他说,「资本只关心回报」

对于朱啸虎这句话,ofo的对手,摩拜单车似乎是更理解其中的内涵,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是更没有理想主义的坚持。

毕竟现实主义几乎总是赢。

2018年的春天,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选择了让美团收购摩拜,她说,「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要还回去」

戴威不想就这么轻易地“投降”,他曾在三年前拿到C轮融资时强调ofo的理想,「终有一天,我们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时间到了2018年冬天,几乎所有人都认定ofo“卖身”已成定局,各路媒体也纷纷给戴威的这次创业判了死刑。

裁员、融资难、缩减海外业务、拖欠供应商货款、被第三方追要技术服务费、收缩办公室、缩减线下运维、转投区块链、尝试卖身……关于ofo的负面消息可谓是连绵不绝。

现在人们关注的大概只有三点:ofo何时卖?谁会买?卖多少钱?

就目前来看,ofo想要得到摩拜27亿美元的价格几无可能,有人认为ofo价格大概是阿里入股ofo时28亿美元估值的一半,买家也许只有滴滴和阿里两家,但这它们分别有了青桔单车和哈罗单车。

人都是追涨躲跌的,因此,时间拖得越长,形势就越对ofo和戴威不利。

至于ofo的筹码,或者戴威手里的牌,也已经越来越少,其中有分量的也许就是ofo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单车投放置换指标,如果青桔单车和哈罗单车拿不到这个指标,就很难获取进入一线城市的门票。

再就是,滴滴和阿里都投了ofo很多钱,它们也不想ofo被彻底玩完吧。

什么时间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是最重要的。

戴威广受人诟病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格局;一是管理。

ofo共享单车这件事,戴威是太想自己做成了,这个执念是如此之深,因此让他一直在说“不”。

2017年6月,有人问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

戴威回答,“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

在戴威一方看来,ofo是他们一手创建的,创始人想要把控公司的独立运营权,难道有错吗?

无论是面对投资人,或其他合作、并购之类的谈判,创始团队拥有一票否决权,保证ofo独立发展,一直是戴威的底线。

总之,ofo不能没有戴威的存在。

正是这种坚持,让ofo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和最高的“卖身”价格,比如ofo从校园进城,比如拒绝滴滴的收购......

有投资人认为,该进不进,该退不退,该放手不放手,这都是格局不够高的表现。

对此,戴威一定不太认同,他唯一认同的是自身管理不足的问题。

「我并不认为在个人能力、做事能力上甚至融资能力上有问题,如果一定说有问题,那就是在管理上。」

戴威曾说过,ofo公司里有三千多人,一年内增加了十倍多,怎么样让所有新来的人不忘初心,知道公司从哪里来,去到哪里,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是他躺在床上会思来想去的问题。

时间可以缩短,过程不能省略。大学生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就是管理。你可以一天融资几个亿,一个月招进来几千个员工,但你不能一天、一个月就把公司做成一个管理有效的组织。

当初饿了么对战美团失利,就是吃了这个亏,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曾对此做过反思,「我们是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在体系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组织能力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的。」

毕竟,商业自有规律和逻辑,创业不能只靠想象力和一腔热情去作战。

「造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并不是要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是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优势,建立自己的团队、机制、文化。我可能再干5年、10年,但最终肯定要离开。离开之前,我会把阿里巴巴、淘宝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成长机制建立起来,到时候,有没有马云已并不重要。」

早在10年前,马云就开始筹备自己的“离开”,什么是大格局,这就是大格局。

杰克·韦尔奇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意见:你的企业如果不是做到数一数二,那么就会长期没有竞争力,而且还耗费精力。

遗憾的是,ofo在共享单车领域曾经做到了数一数二的规模优势,但它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优势,也没有建立好自己的团队、机制和文化。

企业是靠你的愿景、使命、价值观驱动的,但你也必须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去建立壁垒、保护这种驱动。

任正非说,未来企业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戴威和ofo在这点上走了许多的弯路。

公司初期,有不少戴威的小伙伴、同学和朋友加入公司一起打天下,但公司经营管理毕竟是一项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的工作,很明显,戴威和他的小伙伴在这方面还很生疏、欠缺经验。

市场瞬息百变,战机一闪即逝,ofo急需快速的融资和扩张规模,但ofo公司的组织、管理、制度,包括人,已经是跟不上ofo的发展规模和节奏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ofo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不足、员工和团队的素质不高,拖累了ofo的战斗力和发展。

松而散,大而不强,自然形不成累加的势能。

管理,要靠能力,而不是靠资历和关系。

后者的存在对前者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和伤害。好处是你的,干活是人家的,关键你还跟着拖后腿,这样的公司有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有时候你觉得给他一些机会试一试,这种看起来所谓比较善良比较nice(的做法)。其实你害了这个人也害了公司。」

对于用熟人这点,在犯了许多错误,交了许多学费后,戴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人的理念。

在2017年2月的ofo年会上,当着三千员工的面,戴威给ofo的早期员工送了牧马人,送了百万奖金,送了期权、奖励,戴威又亲自颁发了ofo十佳员工、十佳领导等奖项,他还在ofo的微信群、QQ群、钉钉群里给员工们轮番发了大量红包。

那一夜,戴威激情澎湃,ofo员工热血沸腾。

但仅仅一个月以后,那十位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员工中的三位,因为数据作假、贪污等原因被开除......

ofo创办4年来,前后一共融到过上百亿的资金,在对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上,难说有没有浪费。

创业者,特别是年轻创业者,往往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自己的不足和挑战。

戴威做共享单车,并做到现在的程度,肯定是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的。他家境富裕,从小就当班长,成绩长期是学校前三名;戴威还是运动健将,他喜欢踢球,而且踢的是中场的位置,是球队的主力。

2013年,戴威前往青海支教,夜里很冷,冷到必须要穿六双袜子才能睡觉,这样的艰苦生活,戴威坚持了一年。

2014年,戴威开始在北大做单车,后来公司做大了,他带着团队去青海做团建, 360公里环青海湖骑行,这对体力、意志力是非常大的考验,但他能坚持到最后。

有勇气,有能力,能吃苦,够认真,对自己很有自信......

但是,马上入冬了,ofo面临的考验要艰难、艰巨的多,戴威还能够坚持到最后吗?

几个月前,戴威曾对着一帮员工抛下一句话,

「如果不愿意战斗到最后,现在就可以退出。」

落叶纷飞,街上的小黄车身影已经稀疏了许多。

不管ofo的结局如何,在共享单车短短的历史上,戴威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信经过这次创业的历练,年轻的戴威会获得不小的成长。

但我还有个疑问,共享单车这件事,真的有几百亿、几千亿的价值吗?除了作为支付巨头的推广、营销工具,共享单车究竟有多高的价值?

朱啸虎在退出ofo后说,「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以后不会再投这样的项目」

知名投资人张磊也曾说过,

「任何一个商业,不要去问赚多少钱,不要看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这都没有意义。首先看能给这个社会、给针对的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就是要找为社会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他的收入早晚会跟上,利润早晚也会跟上的,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不断地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

那么,ofo的长期价值在哪里呢?戴威改变世界的初心会成功吗,或者说,还剩下多少?

只是热情和认真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世界,从来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最近,马云在2018世界VR产业大会上说了一句话,在没人相信的时候,你的坚持才真正可贵。

送给所有为梦想而坚持的人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