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大的社交灾难:交浅言深!

 金玉满堂书馆 2020-06-29

    你是否也遇到过以下不愉快的经历?家里不常走动的亲戚一开口就问你:“买房子了吗?买车了吗?”小区里交情较浅的邻居一见面就问:“怎么还不结婚啊?怎么还不要小孩啊?”只能算是萍水之交的人,却总问:“在哪工作?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苏轼如是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为人的教养、情商的高低,往往就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分寸感上。交浅,但不言深,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交浅言深,乃社交大忌              《围炉夜话》里说:“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很多人,因为急于要和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上来就称兄道弟,欢喜一家亲,犯下“交浅言深”的错误。

    其实,让别人在与自己初次相交时就产生好感,不如使别人与自己长期相处后,没有厌恶情绪。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中,有一个桥段。             男主角查尔斯,在一场宴会上遇见了一位普通朋友,查尔斯想跟他把关系搞熟,寒暄完几句,查尔斯就找个话题,关心地问:“你的女朋友好吗?”朋友笑道:“她已经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查尔斯一听到这,立刻安慰他:“别难过,人们说她一直跟陶比有染。”这时,那位朋友的面色一冷,震惊之后,说了一句话:“她已经是我的妻子了!”气氛突然变得尴尬,简直让查尔斯想挖个地洞飞速逃走。                                         人际交往当中,把握好分寸感很重要

   很多人希望在初次见面中就让关系一步登天,便过度直白地谈论他人的私密,或将自己的隐私毫无遮掩地如数分享。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让彼此更靠近,反而惹得对方提防起来了。交浅言深,不是通往良好关系的捷径,而是自欺欺人的偏方。


  与人交往,真的不用太急,有几分情分,就做几分情分的事。三分熟的关系,不要拿出七分热的熟络,切记用力过度。俗话讲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牢固的感情,都是用时间经营出来的,而绝非靠第一次见面就掏心掏肺的举动就可铸成。

即使一些套路能暂时获得人心,真正持久的感情,也肯定是用真诚与时间熬出来的。

只要用心地交往、谨言慎行,人的感情自然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发展。

关系不熟,别掏心掏肺

《后汉书》中讲到:“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连对方人品都不清楚,就掏心掏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朋友阿美差点丢掉她那世界500强的好工作。阿美毕业后就进了该名企,工作一年有余,高薪待遇,压力适度,身边人都对她艳羡不已。前段时间部门来了位新同事,叫小英,小姑娘为人热情,一口一个姐姐的称呼阿美,所以两人就更亲近了些。

有一回,小英跟阿美感叹职场的血腥,向她讨教应对的措施。热心肠的阿美便跟她掏了心窝,跟她详细说了哪个同事会嚼舌根,哪个领导喜欢朝令夕改以及一些职场忌讳之事。几天后,阿美感到有些同事有意避开自己,再过了不久,领导将阿美抽调到外地的子公司,说是外调,其实是被边缘化了。

阿美百思不得其解,问了比较熟的同事才知道,原来小英将那晚的对话当作谈资跟其他同事分享了,最后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正是:“逢人但说三分话,遇事勿抛一片心。”

交情越浅,就越要谨慎的说话,越要重视对隐私的保护。

有人觉得在与人交往时,心里打着算盘,是圆滑世故的表现;但万一对方人品不好呢?

不让自己承受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而是去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后再做定夺,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作家劳伦·奥利弗也说:“完全看错一个人多么容易,只看见他们的一小部分就误解为全部,一想到这就发抖。”

交浅不言深,体现的是为人处世的一份谨慎,是成熟、是明智,是懂得保护自己的表现。

古人讲:“独处时守心,群处时守嘴。”

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的对;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人际交往当中,我们总会遇见那个可以让自己畅所欲言的好朋友,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的所有,无所保留。

但在那之前,交情尚浅的时候,还是要谨言慎行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一门大学问

  三毛说:“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流长。”不止是朋友,任何关系最舒服的状态亦是如此。

  一个朋友去相亲,我们纷纷问她对象如何,是否满意。她纠结了一下,蹙起了眉头说道:“各方面称得上优秀,工作体面、长相也不差,但就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一下我们更加好奇了。她如此跟我们解释道:了解一个人是循序渐进的,但他一坐下,不管是否符合时宜,就一股脑地把他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跟我倾诉。这种感觉,就像他突然把整个世界塞给你,既让你手足无措,又降低了你了解他的欲望。

  我们多少能理解朋友的这位意思。所谓交浅言深,就好比你看一场舞台剧,情绪点还没达到,高潮就被严重剧透了。

  一句网易云的热评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觉得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无缘无故地掏心掏肺不一定会换来对方的感同身受,反而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活得从容不迫的人不会向急着向外界索取认可;内心坚强,自成世界的人不会随意向他人敞开心扉。朋友相处讲究的是势均力敌,还未深交,就把自己的底兜光,既显得你不自信,又让你处于被动的一方。

  最好的相处之道,由浅入深,掌握好分寸,既不过冷又不过热,既不会太目中无人又不会太谦卑低下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里面提到这样一段话:

    一项英式谈话的潜在规则,就是避免“过分认真”。英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的区别。

  拒绝过分认真的交流,是英国人的社交准则。

  这种人际交往的一般方式,外表看上去波澜不惊,实际上,对于刚相识不久,交情尚浅的人来说,确是最合适的相处方式。而在我们周遭的人际交往中,相当一部分人的交际常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这种看似聪明,真诚的沟通,很大程度上等于在给自己埋地雷。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指出,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在双方了解程度还不够的时候,你突然对对方投以爆发式增长的热情,是难以被人认可的。人际交往中,关系的递进,需要时间去慢慢呵护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心太急,反而难以维系交情。

  两人刚结交就对别人大肆灌输压心底秘密,从心理层面来说,可能会被认为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被人看作太年轻,对这个世界满怀美好幻想和期待,纯真如你,今天你能这么容易托出别人的秘密,明天你也可能把秘密随意告诉别人;另外一种,被人视为心机过重,带着明显目的来交友,你一句掏心窝的话,可能是想换去对你更有利的机密。

  无论哪一种看法,都可能对你造成困扰,不利于双方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朋友相处讲究的还是循序渐进,只有交情到位了,交流才能更进一步深入。

  如果仅仅只是之前打了一个照面,就问家长里短;如果只是才刚加了微信,就如查户口一般扒各种私事。这样的热情并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只会让对方望而止步,心生反感。曾听到一个小故事。小和尚问师傅说:“如何理解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师傅指了指庭院里的那棵苍天大树,笑着说:

  当是种子的时候,提供好土壤;萌芽的时候,需要有足够水分;树苗初长成,修剪除虫。在哪个阶段就做哪个阶段的事,不揠苗助长,也不疏忽怠慢。


  其实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从点头之交到无话不说,从点到即止的寒暄到坦诚相待地倾诉秘密,它自有其生长的过程。

  真正感情需要酝酿沉淀。若是感情还没到位,却一直触碰过于深入而敏感的话题,对于两个人的关系只会适得其反。

  所谓“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有几分情分,就做几分情分的事。不贪进,不冒失,这是相处中让他人感觉最舒服的状态。

  初次见面的朋友道一声安好;有几次推杯换盏经历的朋友就聊聊点无伤大雅的事;等真正交心了,才敞开心扉互诉衷肠。

  我们心中对周围人自有一杆秤去衡量,朋友分为三六九等,你用知心好友的方式对待初识的朋友,过于唐突亲昵,自然会让人不适。如果你心中有秘密要吐露,先掂量一下是否对对方知根知底。如果有悲伤或幸福与他人倾诉,先斟酌一下彼此的关系,毕竟你的悲欢与他人无关。

  *本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