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逆来顺受法

 老方说 2020-06-29

我曾经说过逆境的修行,从整体去看,人生三万多天当中,不是愁就是病,风风雨雨、是是非非的事情更是此起彼伏,可谓无处没有逆境,无时不在逆境。古人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可知人生顺少逆多,自古如此。

近日研读曾国藩,发现自己之前写过的曾国藩也只是他精神世界的一角,曾国藩这样的人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不同的阶段读曾国藩,都有不同的领悟。

今天领悟的就是曾国藩的“逆来顺受法”,在我看来,人生自强、人生成就之道的达成,都离不开这个“逆来顺受法”。

曾国藩说,“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常人若是明白此中内涵,大可从容化解逆境。

前半句源于《孟子》里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行拂乱其所为”就是说的人在倒霉时候的样子,说,说不出来;做,动辄得咎。不管干什么都是颠三倒四,处处都是不顺利。

联系我们刚进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时候,那些遇到的麻烦事,那些是是非非,那些恩恩怨怨,所有的不开心,苦恼,难受和不如意,其实都是“拂逆之时”。

那么,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曾国藩说,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要知道,“逆来顺受”不是胆小懦弱怕事的意思,只是逆来顺受肯定不行,关键是逆来顺受之“法”。

我的理解是,这个“法”实际就是化解之道。

曾国藩在家信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变化历程,他曾在给九弟的信里这么说: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逆来顺受法”的内涵就在这段话里了,其中不怨不尤、办事圆融为重点。

看曾国藩的传记,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曾国藩做事之难。上有朝廷猜忌,中有同僚排挤,下有部属掣肘,还要面对强势的敌人。无怪他的幕僚说曾国藩大半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和世俗文法相斗上。

真正的儒家读书人,只要是开了窍,一通百通,从来都是知行合一、战无不胜的顶级高手。

提到知行合一,要说下圣人王阳明。

在王阳明《传习录》里说过这样一件事,某人在鸿胪寺暂住的时候,突然家中来信说儿子病危,他心里又是担心又是苦闷,难受的不得了。

对此,王阳明告诉他,“有所忧虑,不得其正”,这正是你磨砺心性的机缘。父亲关心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忧愁到不能自拔,就是坏了平常读书修行的功夫、承受不了事情。

要是现代人,早就悲伤逆流成河了。可是,人如果只沉迷在情绪里,对人对己有什么益处呢?人的心体是不增不减的,风雨雷电,四季轮回,只是外在的表象变化而已。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是如此。

不管与情绪对抗,还是沉迷于情绪,都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唯有化解它,才可以自立自强行得通。

当然,战胜“小我”是困难的,所以真正的强大就是胜己。

巴菲特说自己和查理·芒格数十年合作从来没有产生过争执,就是因为“因为查理比我更聪明,他觉得因为某些事情生气、导致情绪波动,不值得为此花费时间。”

查理·芒格还说过,“我总是期待麻烦的到来,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快乐。这根本对我没有任何害处,实际上,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人要是连自己的情绪都左右不了,又谈何左右人生呢?

所以,人生的成长、成就都离不开正向的思维方式。遇事怨天尤人是最容易的,但你要知道人生总是曲折地前进的,“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绋窒失”,聪明的人生要懂得妥协、灰度和开放,要懂得什么是以退为进。

“逆”来,要“顺”受,这不是失败,这里所说的是化解。而人要是不懂怎么化解逆境,难免就会处处荆棘,举步维艰。

总而言之,做人做事,都离不开“逆来顺受法”。

可以说,这是人生成就的精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