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任正非、李子柒……优秀的人为什么会被群起而攻之?

 老方说 2020-06-29

李子柒终于火了,这个拍农村古风视频的姑娘在国内有两千多万粉丝,国外有七百多万粉丝,而且都在迅速增长中。

最近,李子柒被央视等主流媒体点赞,说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名满天下之时,必是诽谤随之。

李子柒大红的时候,也是非议沸扬之日。有知名媒体说李子柒根本不是什么“文化英雄”,她只是一个生活镜像而已,“李子柒越多,就意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

还有很多人在网上吐槽李子柒的“黑点、黑历史”:真人特丑,做过酒吧DJ,团队包装,哑女拍默片,美化农村讨好外国人……

看到这些“正儿八经”的议论,真的觉得这个世界闲人确实太多了,从来有些人的毛病就是见不得人好,非要把比自己优秀的人物抹黑,他们才会心理平衡。

现在李子柒面对的还只是一些小风小浪,要么是有些人在柠檬,要么是羡慕嫉妒恨,没有形成大规模,杀伤力有限。

而物理学家杨振宁才是严重,他已经被黑了多少年了,真的算是群起而攻之。

攻击杨振宁的人一般是集中在两点,一个是老夫少妻,杨振宁和翁帆夫妻俩的年龄差距;一个是杨振宁回国太晚。

82岁老翁娶了28岁的少妻,被抨击为“老不知羞、少不知耻”,一个被说成是好色之徒,一个被说成是虚荣、心机女。

这是在人格、道德层面攻击,第二个是在社会贡献层面攻击,说杨振宁嫌贫爱富,不像邓稼先那么伟大,困难时候不回来雪中送炭,等国家发达了才回来锦上添花。

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知。

古今中外,老夫少妻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这样,不过是因为实力跟不上欲望而已。

当然,始终如一的爱情和婚姻是最宝贵的,但阴差阳错、因缘际会之下,爱情、婚姻有变化也是很正常的,无论国内外都是这样,看看身边的人,多少劳燕分飞的?

何况杨振宁是在夫人病故之后才娶了翁帆,两人是情投意合,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关他人何事?

再看杨振宁的贡献,首先,杨振宁不是邓稼先,两人一个是理论物流人才,一个是应用物理人才,当年杨振宁留在国外更好。杨振宁曾说父亲劝他回国,但母亲不支持,认为他留在国外更能发挥价值。

事实上,杨振宁也在物理领域为全世界做出了顶级贡献,有人拿霍金给杨振宁比谁厉害,你要问问霍金够不够资格先。

2000年,《自然》评选出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最终全人类共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位列18位,而霍金根本不然能入列。

国际上也曾有个“全人类伟大的物理学家评选榜”,当时霍金还在世,但还是杨振宁入选了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知道很多人都崇洋媚外,可杨振宁恰恰就是外国人评出来的“在世物理第一人”,杨振宁的“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是可以与相对论媲美的理论物理贡献,杨振宁也是足以与牛顿、爱因斯坦并列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就不说了,杨振宁还是中俄美等很多国家的科学院院士,按照贡献,学术界普遍认为杨振宁可以排进历史前五。

而至于国内,一个在世的爱因斯坦级别的伟大科学家在学术、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做了几十年的贡献,价值何用多说?然后这个爱因斯坦之后的第一人却被同胞谩骂、“滚出中国”,是谁的悲哀?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口水和谩骂看似沸沸扬扬,其实只是虚张声势,掩盖不了他们自身的怯弱,因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什么价值贡献,所以只好借助抹黑别人的功劳、伟大来证明自己理所当然的无能。

华为三十二年,从小到大,不仅是在商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贡献了很多经验,而且还在技术突破上建立了很伟大的功勋。

因为华为的存在,我国的通信成本才会这么低、这么方便,国之重器如果还在国外巨头那里,可以说,今天的智能手机都会有很多人用不起。

更不用说华为对上下游产业链贡献,在某些领域已经是可以“拖着这个世界前进”。

曾有人问,“如何评价李子柒”,其中有个答案是,“李子柒的海外文化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

有人说李子柒是团队炒作,那这样的团队最好有一千个、一万个。有人说李子柒一年就赚几千万,那希望她能够赚到更多。

从杨振宁、任正非到李子柒,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都是代表中国的优秀人才,他们有什么可被否定、谩骂的呢?承认他们优秀就这么难吗?

这样的人物却被群起而攻之、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的地方。

也许,除了见不得人好之外,他们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利益上的诉求。要知道,很多人是靠抹黑祖国吃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