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帛书老子5.3|万物负阴而抱阳

 砍柴的少年 2020-06-29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帛甲和帛乙都遗失了,这是根据通行本补上去的。在《老子》整部书里,除了这句,再也没提“阴阳”二字。
    我不禁对这句“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不是老子原话,产生了怀疑。
    一阴一阳谓之道,出自《易经・系辞》。《系辞》是孔子以后儒家整理而成的,当然出现在老子之后。
    关于阴阳的详细论述,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四篇之多,但《素问》最早成书于战国末期(有争议),也是远远晚于《老子》。
    西汉严遵在《老子指归》中有“背阴向阳”之说。
    汉魏以后的通行本《道德经》是“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时期,究竟有没有阴阳之说?我没查到。
    如果“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老子的原话,那么原话又是什么呢?
    再看看此句后面,有“中气以为和”,再后面又有“天下之至柔”。
    我不禁联想,在《道经》中有一段“戴营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这一段,又有气又有柔,对应了“中气以为和”与“天下之至柔”。
    那么,前面这句“ 戴营抱一”就很可能对应“负阴而抱阳”。

 
    关于“”的解读一直都有争议。
    1. :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2. :基本都是被认定为“魄”的异体字,但也未必。
    字由“礻”和“白”构成。
    “”的本义是“天垂象,见凶吉”——《说文》;

    甲骨文本像神主之形。后代引申之则以“示”字表示天所显现出来的某种征象,向人垂示休咎祸福。——《字源》

    “”的本义是“拇指的象形字”。

    “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郭沫若

    结合“示和白”推理,“”有可能就是“天佑”之类的含义。
    3. 营:综上,营为“地佑”,为“天佑”。
    4. 戴营:就是得到天地的护佑,正好与“二”吻合。    
    5. 戴营抱一:在得到天地的庇护下,以一为中心运行。
    综上,阴阳与营,营与二一,二一与阴阳,三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系。

阴阳与营
    在《黄帝内经》中有营卫一说,很有可能来自于“营”。
    营属阴而主守于内,卫属阳而主运于外。
    然营中藏卫,阴中有阳;卫中寓营,阳中有阴。
    故营在其所涵的阳气的作用下出于脉外而化为卫气,运行于体表以保卫机体;
    卫在其所涵的阴气的作用下入于脉内而化为营气,运行于体内以滋养内脏。
    如此,营卫和调,相偕运行,维系了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增强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
    营卫的运行规律,将人换成物,就是“营”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府之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对于阴阳和营的关系,营是阴阳,但阴阳不仅仅是营,阴阳的内涵更加广泛,可以指统一、对立和互化的一切事物。

与二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混沌为“一”,天地为“二”,天地之气为“三”,气生有形之万物”。万物因“三”而生,故物中有“三”,分别为“营、、中气”。
    道可永恒,但万物皆有生灭。
    万物戴营抱一,中气以为和则生,
    倘不抱一,中气将失和,失和则灭。

    “二”在物外为“天地”;

    “二”在物内为“营”。

二一与阴阳

    阴阳包括了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四个方面。

    二分阴阳,但是阴阳并不仅仅是“二”,“二”只能体现阴阳的对立,“一”却可以体现阴阳的互根、消长和转化。

    静态的阴阳是“二”,动态的阴阳需要抱一。阴阳抱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就有了我们的太极图。

    单单一个“二”,不足以表达“阴阳”,阴阳必须“二一”兼备。

    因此,戴营抱一,被负阴而抱阳所替代,虽不能严丝合缝,却也勉强。

    总之,不管“负阴而抱阳”是不是老子的原话,这句话也是可以接受的。


总结
     《老子》这部书的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逻辑严密。所以,读懂《老子》必需前后印证,从全局分析,才能看得更明白。
    我分析,从“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一直到后面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其实是一个整体。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关于道的总纲。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一段在具体论证“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这一段在具体论证“反也者,道之动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一段在具体论证“弱也者,道之用也”。
    按照这一思路,将在后面几节一一论证说明。

    先来看第一段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一段告诉我们,天下之物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天下之物?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是万物的起源吗?
    不也!
    “无”还不是万物的起源。
    万物的起源来自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可以生万物,但并不是一定就会生万物。
    要想万物善成,还必须遵循“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则生。
    不遵循“道”,万物将恐灭。
    所以, 在万物的形成过程中,只有道,可以让万物“善始”,也只有道,可以让万物“善成”。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