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生院士:慢性乙肝和艾滋病患者最突出问题是体内病毒特异性抗病毒的免疫功能低下

 白晓勇医生文摘 2020-06-29
王福生院士:慢性乙肝和艾滋病患者最突出问题是体内病毒特异性抗病毒的免疫功能低下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王福生 院士

9月7日,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在博鳌召开。在大会上,王福生院士介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艾滋病都是重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共同特点均是患者的免疫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它们的自然病程中,例如慢性乙肝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而艾滋病会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全身性系统的炎症和血液等。虽然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阻止疾病的进展,但是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而免疫细胞治疗有助于使患者获得免疫重建,显示出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慢性乙肝和艾滋病患者最突出的共同问题是:体内病毒特异性抗病毒的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如何有效地恢复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已经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内容。就慢性乙肝来说,免疫细胞治疗有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清除表面抗原以及控制cccDNA。对艾滋病患者来说,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免疫重建,使之能够有效地控制机会性感染,减少体内的系统性炎症以及进一步控制体内的HIV病毒库。目前,有关临床应用免疫细胞治疗的课题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此,有理由相信,免疫治疗将在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免疫细胞治疗的相关管理规范有可能近期出台,同时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也对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的免疫细胞治疗相关课题进行了资助,这些将对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的免疫治疗以及患者的临床治愈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徐建国院士:从被动到主动 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

王福生院士:慢性乙肝和艾滋病患者最突出问题是体内病毒特异性抗病毒的免疫功能低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建国 院士

徐建国院士认为,应对传染病的现行策略基本上是被动的,是针对现有传染病的。而我们提出的反向病原学观点包括:

(1)发现、分离、命名新的微生物;

(2)评估新发现微生物的潜在致病性或者公共卫生意义;

(3)提出未来可能引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新发现的微生物目录;

(4)研究检测、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的技术、方法、措施、策略等;

(5)预防发生或早期扑灭疫情,以确保不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

不言而喻,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可变被动为主动,预防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已经在十九世纪被发现了。事实远非如此。绝大多数细菌、病毒还没有被发现。人类分离和研究的病毒、细菌等,远远不足细菌或病毒种类的1%。对于新发现的微生物,我们很难确定哪种是致病性的,哪种是不致病的。过去主观认为是不致病的微生物,若干年后,有发现是致病性的;过去主观认为是致病力弱的微生物,若干年后发现可引起严重感染。类似例子有很多。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3种新的病原体,都是先分离到微生物,后发现对人类致病性的,包括温州病毒、 山羊无形体、荆门蜱传病毒 。因此,发现新病原体的方法与策略,已经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郭霍氏三原则”了,而应该遵循反向病原学的策略。微生物不是为了“致病”人类而存在的。对其正确理解应为,微生物为了生存而具有各种功能。其中,某些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人类的疾病。我们必须要研究和理解微生物、人、动物、环境等的相互关系,才能有效预防未来的传染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