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会穴真是大杼穴吗?

 wyfx100 2020-06-29

最近在给学生讲解大杼穴时,不少学生有一些疑惑:大杼穴真是骨会穴吗?

先看看大杼穴的穴位名称释义吧:

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坚滑之物,指穴内气血坚实饱满、运行快速。本穴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坚实饱满,故名大杼。

这上行的强劲风气,交会于大椎穴,再快速上行天柱穴。

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学》教材上说大杼穴是八会穴之骨会穴。

所谓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

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中:“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隔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其论与《黄帝内经》之气街、四海理论颇为近似。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穴位。即脏会穴章门、腑会穴中脘、气会穴膻中、血会穴膈俞、筋会穴阳陵泉、脉会穴太渊、骨会穴大椎(大杼)、髓会穴绝骨。

人之一身,本以脏、腑、气、血、筋、脉、骨、髓8大组织结构而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为用。其中脏与腑互为表里,一阴一阳,共同主持机体的各种活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凝;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为髓所养,髓充则骨实,髓虚则骨软。故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取其会穴治疗。

关于骨会穴,古今说法不一,后世对此认识也不统一,有说大椎者,有说大杼者。《针灸学》教材和《难经·四十五难》都认为骨会穴是大杼穴;而《黄帝内经》认为骨会穴是大椎穴。

《难经本义·四十五难》说:“骨会大杼,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入大杼,大杼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这是骨会穴是大杼的说法。

《类经图翼》和《黄帝内经》的观点一致,其中《经络六》记载说:“大椎为骨会,骨病可灸之。”《经络九》又记载说:“大椎,督脉穴,肩脊之骨会于此,故曰骨会。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椎也。”提出骨会穴不是大杼,而是大椎。

这就出现了争议,同是经典,为什么在骨会穴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呢?针匠何中达(公众号:何恩多)综合各家论述及临床实践,认为骨会穴是大椎穴更靠谱一些。

《经穴汇解·腰背部第四》记载说:“椎骨又名杼骨,后人遂误混称大椎为大杼。”《四十五难·八会图》中骨之会也指大椎穴。《和汉三才图会》一书也明确指出大椎别名是“大杼”。

再回到《难经本义·四十五难》关于骨会穴是大杼的论述:“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入大杼,大杼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仔细推敲一下,能“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者,与脊柱之上的大椎穴相符,而与距离脊柱1.5寸的大杼穴不合。

针匠何中达(公众号:何恩多)验之于针灸临床,多种骨病如颈椎病、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各种关节疼痛、骨质增生等,往往多取大椎治疗,而少用大杼穴。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的部位及主治均与骨骼无关,唯大椎既在脊椎第七颈椎之下,也能治疗多种骨关节病,而且第七颈椎古称“大杼骨”。故针匠何中达(公众号:何恩多)认为古代文献所记“骨会大杼”,恐系大椎之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