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宜技术」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茂林之家 2020-06-29

来源:张维维 宋银枝 姚欣艳.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40(01),5-8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1.002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查体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临床将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为五大类:感染、非感染性炎性反应、肿瘤、其他疾病和未明热。其中感染、非感染炎性反应和肿瘤为其中的主要病因。西医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往往束手无策,不得已而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但诊断性治疗疗效不明确,不良反应多,容易造成药物热、二重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不可预计的后果,是临床的疑难危重症。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收效往往更高。

国医大师熊继柏,行医60余年,执教经典课程40余年,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疑难病的救治中,辨证准确、选方精准、疗效显著。笔者现将侍诊中亲历的诸多不明原因发热的救治验案介绍如下。

1 辨治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1)感受外邪。如感受风寒,入里化热,太阳阳明合并或阳明热盛、少阳湿热,或感受温热之邪,如风温、春温、暑温,热入营血等;(2)脏腑虚损,阴阳失调。常见证型以阴虚发热为主。

熊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属于疑难危重证候,归类于中医内伤发热的范畴。中医在辨治此类疾病上有显著优势。对于此类急症的辨证,熊继柏教授强调首先要抓发热的特点,辨清疾病的本质和病证的关键所在。如果发热恶寒同时出现,提示邪在肺卫之表;往来寒热,提示邪在少阳;发热不恶寒,表示病位较深,往往提示感受风寒化热入阳明,或温病邪热已入气、营、血;午后发热,多见于湿热内蕴;日晡潮热,伴有腹胀便秘,乃实热内结肠腑;发热夜甚,往往提示热入营血;夜热早凉,提示温病后期,邪留阴分。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发热的主要兼症,往往可对病邪性质进一步的定性。如出现口苦,多提示合并有火;若出现斑疹、出血,多提示邪热入营血、热迫血行;若合并抽搐,多为肝经热盛,引动肝风。其次,辨证时尤其要注重舌脉并参,因为舌象和脉象,往往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舌淡、苔薄、脉细,往往提示为虚证;舌红绛,多提示热入营血;苔黄腻或厚腻,提示病邪已转化为湿热入里。

临床过程中,不明原因发热的常见证型如下:(1)太阳少阳合并发热。症见:先恶寒后发热、热后自汗、心烦、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代表方柴胡桂枝汤。(2)阳明热盛。症见:壮热,汗出,口大渴,腹胀,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大。治以通腑泄热。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3)少阳湿热。症见:发热,入夜尤甚,口苦,苔黄腻,脉滑。治以清热利湿。代表方蒿芩清胆汤。(4)热入血分。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甚则神昏,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治法:清营泄热凉血。代表方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5)阴虚内热。症见:自觉发热,以手足心热明显,口干,咽干,纳可,夜寐一般,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治法滋阴清热。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2 典型病案

2.1 热入血分案

涂某某,女,45岁。常德石门人。2011年12月18日初诊。此次因反复崩漏低热半年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因低热、崩漏就诊于湘雅医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治疗后(具体治疗药物不详),发热崩漏未见缓解,遂来熊教授门诊就诊。现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8.5℃左右,崩漏,经血色红,未见明显血块,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约10~20 d,可见周身散在斑疹,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面色萎黄,精神疲乏,心中烦,纳食一般,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略数。辨证为冲任虚损,血分有热。治法:补益冲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拟犀角地黄汤合加味胶艾汤:生地黄30 g,白芍15 g,牡丹皮10 g,水牛角20 g,川芎10 g,当归10 g,荆芥炭10 g,阿胶珠15 g,艾叶炭10 g,熟地黄炭20 g,地榆炭30 g。20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

2012年1月10日复诊,诉发热已退,仍有崩漏,出血量较前明显减少,月经持续时间较前减少,夜寐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目前血分之热已除,冲任虚损为主。气为血之帅,久病耗气,拟以加味胶艾汤加参再进20剂。当归10 g,白芍15 g,熟地黄炭20 g,川芎5 g,黄芩10 g,荆芥炭10 g,阿胶珠15 g,艾叶炭10 g,炙甘草10 g,西洋参6 g,地榆炭30 g。后随访,患者发热未再复发,崩漏明显好转。

按语:本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崩漏,面色萎黄,血虚之体。但本病患者此次以长期低热为主要症状,伴见斑疹,舌红。考虑为邪热直入血分的表现。因正气已虚,故表现为低热。热内陷营血,下则灼伤阴络,上则扰乱心神。故可见心烦,崩漏。叶天士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遂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犀角地黄汤出自《瘟疫论》,方中水牛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生地黄甘苦寒,凉血滋阴生津,既可助水牛角凉血止血,又防伤阴;赤芍、牡丹皮泻热散瘀,有凉血散血之意。又因本病患者长期崩漏,血虚之体,故以加味胶艾汤,补气血,固冲任。胶艾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胶艾汤,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冲任气虚,不能制约”。20剂后,发热已退。患者发热退后,患者仍有崩漏,热本耗伤津液,长期崩漏,气随血脱,故拟加味胶艾汤加参,加强其补气摄血之功。

2.2 阴虚内热案

病案1熊某某,女,26岁。2011年12月9日初诊。此次因反复低热6月就诊。患者诉近6月来反复低热,未测量体温。自觉发热,以手足心热为主,入夜尤甚,口干,咽干,纳可,夜寐一般。舌红,苔薄,脉细。辨证为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拟以清虚热为治法。选方清骨散:生地黄20 g,银柴胡10 g,胡黄连5 g,地骨皮15 g,知母10 g,青蒿10 g,秦艽10 g,炒鳖甲30 g,甘草6 g。15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2011年12月28日陪其他病人看病时,诉前次就诊服药后低热即退。

病案2聂某,女,16岁。2005年7月13日初诊。反复发热1月余。诉从2005年6月4日感冒后开始出现发热,反复多次就诊于西医院,诊治后症状未见缓解。现症见:每日午后发热,入夜不减,晨起后发热可自行消退,体温最高时可高达38.5℃左右,兼咳嗽,微烦。诊见舌苔薄黄,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选方清骨散:银柴胡10 g,胡黄连5 g,秦艽10 g,炒鳖甲30 g,地骨皮10 g,青蒿10 g,知母10 g,杏仁10 g,川贝8 g,甘草6 g。5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再诊时告知服上方至第4剂,低热痊愈。

按语:《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记载:“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本患者发热,入夜尤甚,典型的阴虚内热之象。清骨散来自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专治阴虚内热、虚劳骨蒸,以骨蒸潮热、形瘦盗汗、咽干口渴、舌红、脉细数为治疗要点。方中银柴胡能清骨髓之热,治虚劳之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均入阴分,而清伏热于里;青蒿、秦艽均具辛散功用,能宣内伏之热而出于表;更以鳖甲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又引诸药入里;甘草调和脾胃,以免寒凉滋腻之味损伤脾胃之气。配合成方,共奏清骨退蒸,滋阴潜阳之功。

2.3 太阳少阳合并发热案

张某某,男,72岁。2011年12月16日初诊。诉反复发热4月。近4月来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发热前必恶寒,热后自汗,每天发作数次,伴见精神疲乏,口苦,口不渴,心稍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曾就诊于湘雅住院诊治,考虑为血液系统肿瘤。经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熊教授门诊就诊。辨证为太阳少阳合并。拟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具体方药:柴胡3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白芍10 g,大枣6 g,甘草g,西洋参6 g,桂枝6 g,生姜3片。10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2011年12月28日复诊。诉高热已退,仍有轻微恶寒,纳食较差,舌脉同前。拟柴胡桂枝汤加焦三仙。后随诊未再出现发热。

按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论发热多高,多久,只要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熊教授认为[5],对于急性外感病,首按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法则进行辨析。本例患者,寒热往来,心烦,口苦,为少阳病的主症。故此患者为太阳少阳合并,首选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组成。熊教授选用此方的经验在于三大典型症状:先恶寒后发热、热后自汗、口苦不渴。恶寒发热,表明有太阳证,热后自汗,入里到少阳,但是没有到阳明,因为没有大汗出,因为口不渴。抓住以上特点,柴胡桂枝汤往往奏奇效。

2.4 少阳湿热案

钟某某,男,17岁。既往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史。2011年7月3日初诊。近1月来高热,入夜尤甚,最高达40.8℃,口苦,时恶心欲吐,不恶风,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少阳湿热。拟和解少阳,清胆利湿为治法,选方蒿芩清胆汤加减。具体方药:青蒿10 g,黄芩10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滑石10 g。10剂,水煎煮,分两次温服。2011年7月15日复诊。诉高热已退,仍有疲乏不适。后以六君子汤益气化痰收功。

按语:《医原·湿气论》谓:“舌苔黄腻,湿热明征。”《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熊教授指出,“急性热病中,多有内热壅盛或湿热阻遏的诸多变化,于脉诊往往难凭,而舌诊较为准确。据临床所见,察舌在辨治急性热病中具有见微知著的特殊作用。本病患者舌苔黄腻,提示病性为湿热。”

3 结语

熊教授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中医治疗慢性病要有守有方,治疗急性病要有胆有识。坚持辨证论治,临证时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的虚实、盛衰,因证而立法,依法而选方,随方而遣药,真正贯穿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就能以常测变,得心应手。

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上棘手的疑难病之一。西医在此类疾病上,往往收效欠佳。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准确的辨证论治,合理的选方用药,故而屡获奇效。熊教授强调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熊教授认为,中医治疗发热疾病有独特的优势。对于长期发热的患者,准确的辨清病变的部位及病邪的性质,合理的遣方用药,是取效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