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老师散文:阿斗

 百卉争春各自香 2020-06-29

阿 斗

 文  曾传华

“三国”中,最可怜的人物莫过于阿斗刘禅了。他生于战火中,牙牙学语之时就失去母亲,长坂坡要不是赵云舍身相救,早已死于非命。稍大一点,又险些被孙夫人裹挟到江东沦为人质,幸而被关羽、张飞截住。十几岁,刘备病死白帝城,他就被蜀中文臣武将推上皇位,成为后主。诸葛亮死后不久,司马氏灭蜀,他成为阶下囚,被司马氏封为安乐公,因乐不思蜀的典故成为千古笑柄。

相传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涌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无肺无肝如斯,夫复何言?后来,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比喻一种人即使有优越的条件、有强大力量支持,自己如不能振作,也会无所作为,一事无成。

对于阿斗,我是始而鄙弃,进而扼腕叹息、深深同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则是真心钦佩。阿斗一生其实挺不容易的。

一个从小就没有母爱的孩子,又缺失父爱,早期教育就成了问题。刘备那时候被曹操逼得急急如丧家之犬,朝不保夕,忙着联吴抗曹的大事,一度因与东吴联姻被羁留东吴,根本无暇顾及阿斗。好不容易夺得荆州,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谋取西川。直至刘备称王,对阿斗的教育才被提上议事日程,引起重视。十几岁,读初中的年龄,世务不通,刘备就让他迎娶张飞的女儿。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一桩政治婚姻。从遗传的角度推测,就张飞那长相,那性子,除非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异,他的女儿我们是可以想象的,试问刘禅能幸福吗?没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刘备就一蹬腿,把夷陵之败后的一个乱摊子扔给他,内忧外患,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啊!没有亲人,只有虎狼一般的文臣武将。欲哭无泪,叫天不应,该是多么的无奈、无助和凄惶啊!

刘备一死,国家权力,其实已尽归诸葛亮。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又何尝不是挟刘禅以号召群臣?更何况臣强主弱,内政外交,诸葛亮事无巨细,打点得井井有条,阿斗能做什么呢?诸葛亮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平定南方,兴师伐魏,出发点是好的。阿斗有自知之明,无论是才能、学识、资历、韬略,都无法望诸葛亮之项背。既然自己干没有诸葛亮干得好,智慧的选择那就是干脆大方一点,放手让诸葛亮去干。

可惜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功败垂成。而这时的蜀国,由于连年征伐,人力耗尽,财政枯竭,已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即使诸葛复生,也回天乏术。战已不能战,战只能使无辜的百姓徒然的死伤。刘氏政权,亏欠蜀人太多了,那是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感情债。对于阿斗而言,求和是最好的出路。江山一统,已是大势所趋。牺牲家族、个人的利益,甚至要背上万世骂名,却能换来蜀人的生存,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与众多的生命相比,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战”与“和”的选择上,我想刘禅是极度矛盾、极度痛苦的。千古艰难唯一死,其实,有时候死是容易的,要屈辱的活着却十分地困难。人活一口气。谁也不愿意被人看成昏庸、懦弱的人,受到耻笑和冷眼,即使是普通人,只要他还有自尊心。可以说,非宅心仁厚、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之。

归顺了司马氏,刘禅实现了保蜀人一条活路的初衷。为了彻底打消司马氏的疑虑,刘禅只能把戏演到底:继续装孬。司马昭何许人也,要让他确信刘禅对他再没有丝毫威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乐不思蜀,就是最高明的一出。因为只有保全了自己,蜀人才能安享太平。

或许,从维护所谓的道统来看,阿斗的所做所为确实不值一哂。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厚非阿斗,却有失公允。有自知之名,不沽名钓誉,任人唯贤,忍辱负重,大智若愚,轻君贵民,能有如此境界的帝王,其实并不多见。

文章作者:曾传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